⑵集合体形态 矿物集合体是由许多个结晶矿物单体共同生长在一起的矿物组合,也可以是隐晶质及胶体矿物(或称准矿物)的组合。依据颗粒的大小可分为显晶质集合体和隐晶质及胶态集合体。 a 、常见的显晶集合体形态
柱状集合体:个体均由柱状矿物组成,集合方式不规则,如角闪石。
放射状集合体:个体为针状、长柱状。一端会聚,另一端呈发散状,象光线四射,如红柱石、透闪石等。
纤维状集合体:由极细的针状或纤维状矿物组成如石棉。
片状集合体:由片状矿物组成,如云母。
板状集合体:由板状矿物组成,如石膏。
粒状集合体:系由均匀粒状矿物组成,如石榴子石、橄榄石。
晶簇:是具有共同生长基壁的一组单晶集合体,常生长在空隙壁上,如石英(水晶)晶簇。
自然界大多数矿物都以聚集的格局出现,但由于矿物的形成条件复杂,所以结晶矿物的晶体少有发育完好的,因此在观察结晶矿物时,应首先观察认识完整的个体,这样当观察被遮挡和个体发育不完整的标本时,才有用完整的形体去辨认和恢复矿物外形的能力,并在认识个体形态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矿物集合体形态。此外,观察矿物形态时,除了注意其总体形态外,还应注意组成晶体的每个晶面的几何形态,如三角形、正方形、菱形等。每个矿物不同晶面间的夹角也是固定的,观察时亦应注意。 b 、常见的隐晶及胶体矿物集合体 这类矿物没有固定的形态,不能将其分为单体,主要根据矿物集合体的外形分类。隐晶集合体是放大镜也看不见单体界线的集合体,按其紧密程度可分为致密块状和疏松土状。前者如石髓,后者如高岭土。常见的非晶质矿物(即胶体矿物)集合体有:
矿物的自色一般较均匀,稳定,它代表矿物本身的颜色;他色和假色常在一个矿物中分布不均一,导致矿物表面色彩不同或浓淡不均。在实验中,对矿物的颜色描述时,通常采用两种方法,其一是公认的颜色本身来命名,如红、橙、黄、绿、青、蓝、紫、黑、白。但是自然界的矿物多是过渡色,且深浅不一,常加形容词给予表示,如淡黄色。黄绿色是将次要的颜色放在前面,主要颜色放在后面,这种方法也称复合命名法。第二种命名法叫实物对比法,即利用大家熟知物体的颜色来描述。例如桔黄色,乳白色,烟灰色等。其次,观察矿物的颜色时,还应分清风化面和新鲜面。风化面的颜色常常不同于新鲜面的颜色,因为由于风化作用使某些色素离子流失,或由于次生矿物的出现而改变颜色。 B. 条痕 条痕就是矿物在无釉白瓷板上摩擦留下粉末的颜色。同一种矿物的条痕(痕迹)是比较固定的。条痕可以和矿物的颜色相同,也可以不同。如赤铁矿的颜色可以是褐红色,也可以是铁黑色,但条痕均为樱红色,磁铁矿是铁黑色但条痕是黑色。可见条痕是鉴定矿物的一个重要标志。条痕实验的方法是将矿物在未上釉的白瓷板上刻划,即可显出矿物的条痕色。但应注意,如刻划时,只有硬度小于条痕板的矿物才能划出条痕,其硬度大于条痕板的矿物,便无法划出条痕或没有明显的条痕,所以说,对浅色矿物和透明矿物来说其条痕一般为无色或淡色,对鉴定矿物其意义不大,深色不透明的矿物才能显示明显的条痕色。 C. 光泽 光泽是指矿物反光的能力,因强弱有别,光泽常与矿物的成分和表面性质有关,习惯上按矿物表面的反光程度分为金属光泽和非金属光泽两大类,介于两者之间的称半金属光泽。金属光泽的矿物如方铅矿、黄铜矿等。非金属光泽的矿物如长石、石英、云母、辉石等。半金属光泽的矿物如赤铁矿、磁铁矿和铬铁矿等。 非金属光泽中由于矿物及集合体表面形态不同,常表现为以下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