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楼主: 东江快艇

这是陨石么?如果是,我就可以证明广东为什么只有蛋而没有龙的原因了。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2-26 11: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热心网站,队伍强劲,网风文明,网民热心!好,结识您们和诸多网友比我发现陨石还要快乐!
 楼主| 发表于 2013-3-5 10:34:12 | 显示全部楼层
   陨石雨是一种陨石现象。较大的陨石在陨落过程中飞行,由于受到高温、高压的气流的冲击,会在半空发生爆  陨石裂。如果陨石母体足够大,爆裂开的碎块会像雨点一样散落到地面,这种现象称为“陨石雨”。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陨石最早的国家,远至新石器时代,后经历朝历代,直到20世纪末均有文字记载,并有不少标有“落星”的地名,如“落星山”、“落星湖”等。陨石按组成成分一般分为3大类,即铁陨石,也叫陨铁。一般铁镍含量在95以上,其中含铁80至95,含镍5至20。密度为8至8.5。其他成分可有硫化物,金刚石,稀土化元素及硅酸盐等。铁陨石约占陨石总量的3。世界3号铁陨石于19世纪末发现于我国新疆青河县,大小为2.42×1.85×1.37,重约30吨。该陨铁含铁88.67,含镍9.27。其中含有多种地球上没有矿物,如锥纹石、镍纹石等宇宙矿物。石——铁陨石:由铁、镍和硅酸盐矿物组成,铁镍金属含量30至65,这类陨石约占陨石总量的1.2,故商业价值最高。 陨星以极大的速度冲进大气层,由于空气的摩擦,它的表面温度可达到3000度,这样陨星表面和它的内部不均,再加上陨星冲击空气,产生的冲击波的压缩作用,使陨星在一定的高空发生一次大爆炸,整个陨星爆裂成许多大小不一的陨石。这些陨石像雨点似的降落下来,就形成了人们所见到的陨石雨。
   历史记载波兰
   1935年3月12日在波兰华沙的洛维茨西南曾出现过一次陨石雨,在9平方公里的地面上,找到58块陨石,共重59千克,其中最重的1块陨石约10千克。在法国蒙多邦城南郊的奥个格伊小村,1864年5月14日20时,天空忽然出现一颗比月球还大、周围发射火花的流星,向各方散出炽热的碎片,流星所过之处几分钟内还留有一朵小小的白云,法国各地几乎都有人看见。约5分钟后,人们听见雷霆般的响声,在村子附近,石头像雨点落下。村民拾取时,陨石还是烫的,有的人手指还被烫伤,陨石旁的草也被热气烤焦变黄。科学家将一些表面熔融得像涂上黑漆般的陨石进行化学分析,知道这些陨石含有铁和镁的碳化物、磁性硫化铁和氢氯化氨等。
   中国吉林
   1976年3月8日下午,在吉林省吉林市附近地区的上空,突然发出一阵巨响,同时天空中出现三个耀眼陨石的大火球。每个火球的周围都有一圈蓝色的光环,后面拖着一束光带。这些火球由东北朝西南方向飞行,最后陆续降落,其中最大一个火球落地时,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并掀起一股高达50多米的蘑菇状烟尘——这就是陨石雨。事后人们发现这个大火球(陨石)穿透地面1.7米的冻土层,又扎进地层4.8米(共扎入6.5米),砸开了一个直径达2.1米的大深坑。它重达1170公斤,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陨石。人们共收集到100多块陨石。这场陨石雨规模之大,重量之巨,数量之多,实属罕见,被称为 “世界科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据推测,这次陨石雨是距今46亿年前形成的吉林陨石星母体,大约在800万年前的一次碰撞中破碎后,于今与地球公转轨道相交闯入大气层的结果。吉林陨石雨软棱之大,重量之巨,数量之多,形状之奇,标本收集之丰均居世界首位,它为当代世界科学界带来了大量宇宙信息的同时,也为中国江城吉林市的旅游业增添了奇彩,成为关东大地旅游观光的一道独特景观。
    吉林陨石就其数量、重量、散落范围以及科技含量,在世界上都是罕见。经测定,吉林陨石雨的母体原是太阳系火星与木星之间小行星带中的一颗行星,年龄约为四十六亿年。大约800万年前,在一次剧烈的天体撞击事件中,吉林陨石从距母体表面约20公里深处被撞击出来,改变了运行轨道,形成了一个新的椭圆形轨道,近日点1.4亿公里,远日点4.1亿公里,同地球轨道有了交叉,使其同地球相撞成为必然。
    1993年8月15日14时30分至15时,在吉林省松原市新站乡新西村也下了一阵陨石雨。据目击者说,当时天空晴朗无云,忽然天空中发出“空、空、空”的连续3声巨响,响声似雷声。紧接着,便听见像超载车发出的那种“呜呜”声,持续两分钟。最后看见黑点下降,已发现4块陨石。
    在很长一段时期,陨石并不被人们所了解,甚至有人否定陨石存在的事实。1790年有些法国人将陨石送到巴黎,可是遭到科学院院士们的坚决否定,他们取笑说:“天上怎么会降下石头呢?”1803年4月26日中午,在巴黎下了一阵陨石雨,大约有3000块陨石从天而降。面对这一事实,院士们只好承认天上确实会下石子。
    俄罗斯
    空中痕迹(4张)俄罗斯境内车里亚宾斯克州、秋明州、斯维尔德罗夫斯克州以及哈萨克斯坦境内北部地区遭遇陨石雨。但受影响最严重的是车里亚宾斯克州,很多楼房窗户玻璃被震碎。车里雅宾斯克陨石坠落事件共导致1147人受伤,其中儿童259名,51人留院治疗包括13名儿童。[2]
    紧急情况部信息管理局副局长斯米尔内赫透露:“航天检测仪记录到大气底层出现爆炸,这是陨石雨。”
    紧急情况部部长普奇科夫表示,陨石雨导致超过297栋住宅楼、12所中小学校、一批工业企业和社会设施受损。普奇科夫说,受灾最严重的是车里亚宾斯克州。他说:“我们建议一系列企业暂停运营,以便人们能够回家。评估损失和采取措施保护供暖设施,因为大量玻璃窗户破损,白天气温零下5度,而晚间将变冷,这是原因之一。” [3]
    古巴
    据古巴国家电视台15日报道,古巴中部一个小镇的居民称当地14日晚间发生了一起陨石坠落,陨石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使部分建筑物发生晃动。
古巴中部西恩富戈斯省罗达斯小镇的目击者对电视台说,当地时间14日20时(北京时间15日9时)左右,他们看见空中有一块像公共汽车那么大的地方变得非常明亮,之后变成一团“比太阳还要大”的火焰,三四分钟后听到巨大的爆炸声。一位居民说,他家屋顶在爆炸中发生了轻微晃动。
    古巴国家电视台说,一个天文学家小组已前往罗达斯小镇寻找可能坠落在地面的陨石或陨铁。
   莫斯科时间15日早7时20分(北京时间15日11时20分)左右,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发生陨石坠落。尚不清楚古巴和俄罗斯的陨石坠落是否有关联。[4]
   女娲补天
   该神话的起源应是远古时期一次影响深远的灾害。上世纪九十年代,山西社会科学院孟繁仁认为,这是“远古时期地球上一场巨大的地质变化”。他依据女娲补天遗迹分布的地理位置,认为这一事件应发生在山西黄土高原一带。中南民族大学罗漫提出,著名的神话“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是一则典型的以陨石为主兼容其他天文、地质、气象、地理现象的事件,即女娲补天的神话源自一次陨石撞击。
最早记载于《淮南子》、《览冥训》中关于女娲补天的神话这样论述:在远古时期,“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火炼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在百姓哀号、冤魂遍野之际,一位叫女娲的女神挺身而出,“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从原文的含义分析,文中的精彩描述应当是一次规模宏大的陨石雨撞击全过程。“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复,地不周载”,是小型天体爆炸后形成的大规模陨石雨;“火炼炎而不灭”是巨大撞击、爆炸及其后在地面上引起的火灾;如果小型天体是一颗彗星,其成分主要是陨冰,而陨冰融化后形成大量的地表水才会有“水浩洋而不息”的结果。神话依据上古时代的传说编撰于东汉年间,冀州应当是古代河北省一带,也就是说这一段描述了灾害平息之后河北平原的景象。这是一次规模巨大的天文、地质灾害,如果存在这样一次重大的灾害事件,就应当回答灾害发生的时间、地点及所产生的影响。
    在河北平原做历史地貌的研究时发现,从任丘、河间到保定、望都一带,沿着向西偏北的方向,一直到完县、满城附近,存在大量特殊的地貌现象——碟形洼地及其群体。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分析,认为它们是史前规模巨大的陨石雨撞击后,在近代冲积平原上留下的遗迹。因此,推测在全新世(距今约一万年左右的地质时代)中后期,在上述地区曾发生过一次规模巨大的彗星爆炸碎片(表现为陨石雨)的撞击事件。撞击结果是,在平原地区中西部形成了白洋淀水系及其特殊地貌的小流域区。这一撞击事件很可能是“女娲补天”的事实基础。
专家推测,在史前(最有可能距今4000到5000年间)的某一时刻,一颗小彗星进入地球轨道,在华北北部的上空冲入大气层,在高空爆炸后落入地面。规模宏大的陨石雨在平原地区形成了大量撞击坑,后经地面流水的侵蚀和先民的改造,多个较大的撞击坑群最终形成了白洋淀,其余的较小者形成了积水洼地,最后演化成该地区的主要居民点。大部分洼地被地表水冲蚀破坏,但是河床间的高地保留了大量的撞击坑遗迹——碟形洼地及其群体。依据近代对陨石撞击的研究,这次远古陨石雨的撞击范围相当广,应当从山西北部到河北平原中部,甚至更向东,延伸到渤海湾南部一带。由于山西北部到河北西部是山区,大量的撞击遗迹未能被发现,向东则由于黄河北流的冲淤被掩埋。地貌和地质学的上述成果为研究分析“女娲补天”神话提供了新的基础。如果上述分析成立,在山西、河北一带曾存在巨大的天文、地质灾害,其影响可能涉及到古代环境、文化的巨大破坏,史前虽然没有文字记载,但应在地貌、地质和全新世地层的沉积物等方面留下可供研究的信息。史前巨大的撞击事件造成了空前的天文、地质灾难,大量人员的死亡和外迁造成了当地繁盛古文化的中断,并可能波及影响到华北平原甚至整个北半球地区。灾害过去之后,逐渐形成了新的古代文化,而这一灾害历经一代又一代的传说,最终诞生了一个美丽的神话——“女娲补天”。
    天降陨石雨砸死恐龙催生人类
    1.6亿年前两个小行星大碰撞——天降陨石雨 砸死恐龙催生人类恐龙灭绝源于行星撞地球,这是科学家们的共识。但撞击地球的行星究竟从何而来?撞击产生的后果又怎样?最新一期美国《自然》杂志刊出了多名科学家多年研究得出的最新成果:火星和木星之间的两颗小行星相撞,所产生大量碎片形成的陨石雨突降地球, 结果砸死了称霸地球的恐龙,催生了人类和当今的其它动物。
   据美国科罗拉多州西南研究所的学者威廉姆·博特克介绍,在距离地球约1亿英里左右的火星和木星之间,有一个由绕日运行的小行星带。距今1亿6500万年前,小行星带上的两颗小行星两块陨石——一颗直径170公里,另一颗直径60公里迎头相撞粉身碎骨。
相撞产生的碎片各有归属:一部分仍留在行星带内,比如说“巴蒂斯提纳”小行星家族就是它们留下来的;一部分则在木星和火星的引力作用下经历数百万年后进入到了太阳系的中央区域,形成陨石雨后降落到月球表面。据博特克估算,他们70%可以肯定,月球表面赫赫有名的第谷大裂谷就是陨石雨的“杰作”。这场陨石雨陆陆续续下了1亿年,直到今天仍有当年那场撞击产生的陨石砸到月球表面。当然,这不是所有陨石的去向,有不少的行星碎片穿越地球轨道,直接砸到了地球上。
    大恐龙灭顶之灾
    博特克和捷克的同事们通过计算机模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90%可以肯定,其中一块直径约10多公里的陨石直接砸到了地球上,给称霸地球的恐龙造成了灭顶之灾。
    博特克形象地打比方说:“想象一下一块巨石在山顶上粉碎,其碎片顺着山坡向下飞溅,而地球就是山脚下的一个村庄。”那块大陨石砸中的是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岛,一下子就砸出个110英里宽的恰克斯拉伯大裂谷。科学家们之所以得出这一结论,因为恰克斯拉伯大裂谷陨石的成份与石质的“巴蒂斯提纳”小行星构成相似。
    这次大撞击引发了全球性的环境大灾难,激起的尘埃直冲天空,并伴随着巨大的海啸,引燃野火,使得地球好几年都笼罩在黑暗之中,从而导致当时称霸地球的恐龙悉数灭绝。  
    新环境催生人类
    虽说恐龙和其它大型物种大都灭绝,但却为哺乳动物的出现铺平了道路,并最终出现了人类。不过,博特克承认:“人类的出现是否无可避免?或者说人类的出现是一系列正确时间内发生的正确结果,这个很难说。但有一点确实可以肯定,恐龙在地球上生存了许多年,如果没有这次撞击的话,它们还将称霸地球许多年。”
金字塔的定位能够影响地球的偏转,还有引向... 三天两颗陨石撞地球,一颗小行星“擦肩而过”,地球感觉“压力山大”!这一巧合激起全球对于靠近地球陨星及小行星的浓厚兴趣,同时引起人们对地球安全的忧虑。不过,国内外专家异口同声地表示,事件发生纯属巧合,公众对此无需过度紧张。
    降“陨石雨”
    莫斯科时间15日早晨,俄罗斯车里雅宾斯克州发生陨石坠落,已造成1200人受伤,主要是挫伤、骨折、割伤和脑外伤。该“陨石雨”事件引发公众热议与担忧。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王思潮介绍,15日发生的“陨石雨”事件其实就是个头很小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所造成的。根据所掌握的信息,此次事件是一颗直径约2米、重10吨的小行星,以每秒约15千米的速度冲进地球大气层所引起的。该小行星在进入大气层后分裂为几块较大的陨石和许多小陨石块,强烈压缩前面的空气,产生高温气体火球和很强的冲击波,从而冲击和打碎玻璃,击伤附近居民。
    王思潮表示,小行星撞击地球每年都会发生,只是大部分时候因为其个头太小,袭击的又多为无人区,不会造成人员伤亡,因此没有引起公众的关注。此次俄罗斯发生的这一事件,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在历史上并不多见。
据古巴国家电视台15日报道,古巴中部一个小镇的居民称,当地14日晚间发生了一起陨石坠落,陨石爆炸产生的冲击波使部分建筑物发生晃动。
天文资料显示,进入20世纪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影响较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事件发生了多次,最大的一次发生在1908年6月30日早晨7时许,一颗直径60米的小行星在俄国通古斯地区上空爆炸,其爆炸威力相当于200颗广岛原子弹(但无明显放射性),一举摧毁2000多平方公里的古老森林,所幸没有人员伤亡。
    在我国,最近的一次影响较大的“陨石雨”事件发生在1976年3月8日。当天下午,在吉林省吉林市附近地区,“陨石雨”穿透地面1.7米的冻土层,又扎进地层4.8米,砸开了一个直径达2.1米的大深坑。其中最大的一块陨石重达1170公斤,庆幸的是也未造成人员伤亡。小行星下次来约在2046年。
    陨石雨存风险
    在国际天文学界,对陨石与小行星并无明确界限,直径1米以上的陨石都可称为小行星。小行星大多由石块、金属和尘埃构成,小如卵石,大如山脉,形状不规则,外表暗淡。它们本该聚集在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被天文学家称为“小行星带”的地方绕太阳公转。但它们由于质量较小,常被大行星的引力摄动而远离原来的轨道。在这种情况下,地球可能成为它们的目标。同样道理,彗星也可能对人类造成危害。
    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研究员赵海斌表示,这起事件告诉人们,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危险并不是危言耸听,而是一直存在的。
   王思潮、赵海斌等天文学家介绍,体积较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是典型的小概率、高风险事件。国际天文学界的统计分析显示,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概率大小与其体积大小是成反比的,即体积越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的可能性就越小。直径10千米以上的小行星大约1亿年一次,直径1千米以上的大约50万年一次,直径140米以上的大约5000年一次,像通古斯那样的大约三五百年一次。
   王思潮介绍,俄罗斯“陨石雨”事件的发生一点征兆都没有,这表明人类对小行星的监测还不能尽如人意,特别是对直径只有几米的小行星,由于此类小行星个头小、非常暗,因此很难被观测到。这就需要全球天文学界进一步提高观测水平,防患于未然。
王思潮等天文学家表示,尽管风险一直存在,但毕竟危害大的小行星撞击地球事件属于极小概率的事件,因此公众无需过度恐慌。
    天文专家表示,有可能撞击地球并带来灾害的近地小天体总数大约700颗。为避免这些近地小天体撞击地球,有关部门和机构正拟订措施加以避免。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钟大新介绍说,大多数小行星处在火星轨道与木星轨道之间,但在火星轨道的内侧以及再往地球轨道内侧深入的范围内也有小行星存在,这些小行星被称为近地小行星。其中有的处于力学上不稳定的轨道上,因此被认为从过去到现在,一直有和地球等内行星互相撞击的事件发生。
    据统计分析,直径10千米的小行星以秒速10千米撞击地球时的能量,相当于30亿个广岛原子弹。许多科学家认为发生在大约6500万年前的恐龙灭绝的原因,就是直径10千米左右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
    天文专家介绍说,有可能作为太空“杀手”威胁地球和人类的不仅有近地小行星,还有近地彗星。在天文学中,常把近地小行星与近地彗星统称为近地小天体。
    据美国“近地小行星追踪计划”的天文学家估计,有可能撞击地球并带来灾害的近地小天体总数大约700颗。其中令天文专家最为关注的是一颗叫作“阿波菲斯”的近地小行星。据科学家计算,到2029年,直径约300米的“阿波菲斯”与地球的距离将不到4万千米。尽管这颗小行星2029年撞上地球的危险已被排除,但在2036年仍然存在着与地球发生碰撞的可能性。
    钟大新表示,为避免近地小天体撞击地球,一些国家的有关部门和机构正在拟订计划,制订措施,并逐步付诸实施。其要点有两方面:一是要对近地小天体建立空间警戒网,进行严密的空间搜索和有效监视;二是系统研究和掌握拦截、爆破、击毁及将其推离原来轨道等高新技术,以便化险为夷。
    天象奇观
    2013年最令人期待的天象非“ISON彗星”莫属。天文专家表示,这颗近80年来最亮的彗星,亮度将于11月末达到极值,届时,如果天公作美,我国公众用肉眼就可目睹这颗比月亮还亮的、梦幻般彗星的绝世风采。
    那么,这颗彗星从何而来呢?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史志成介绍说,从观测计算发现,它以抛物线轨道直奔太阳而来,与1680年出现的一颗大彗星极为相似,它们都来自距太阳约15万天文单位的所谓“奥尔特云”,那里有千亿颗几十米至十千米直径大小的,由水、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氨、甲烷、尘埃等组成的冰团,它们环绕于太阳系周围,形成一个松散的“壳层”,当某一冰团受到太阳系成员摄动而落入太阳系内时,到达某一位置后,才成为我们可发现的彗星。它的发光是因为反射了阳光,冰块在太阳辐射压力、太阳风等作用下,又抛出尘埃和气体,体积增大,则生成尾巴,好似扫帚一般。
史志成表示,彗星看似尾大,其密度极微,质量主要集中于彗头。有人形象地比喻:“一颗小麦粒,取出它的百万分之一研磨成粉末,撒在莫斯科大剧院大厅中,这大致就是彗星的平均密度”。正因为如此,它不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也不向世界预示凶吉来临,只是供人们欣赏的一个自然奇观。

评分

参与人数 1金钱 +50 贡献 +8 收起 理由
噶蛋 + 50 + 8 精彩主题,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发表于 2013-3-5 10:36:26 | 显示全部楼层
东江快艇 发表于 2013-3-5 10:34
陨石雨是一种陨石现象。较大的陨石在陨落过程中飞行,由于受到高温、高压的气流的冲击,会在半空发生爆  ...

就是看着有点累。{:soso_e129:}
发表于 2013-3-5 10:51:3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大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广东省难道没发现一个陨石吗?{:soso_e129:}
 楼主| 发表于 2013-3-31 19:17:08 | 显示全部楼层
噶蛋 发表于 2013-3-5 10:51
老大突然想起一个问题,广东省难道没发现一个陨石吗?

“疯狂的石头”:龙门小村上演寻找陨石热2010-12-27 14:19:59





田头、屋后接连地陷,心存恐惧的村民纷纷上山下河寻找“从那天外飞来”之石……他们,正在自发寻找一个令人深思的村庄发展路线图——
“疯狂的石头”:
龙门小村上演寻找陨石热
龙门县龙潭镇马岭村杨屋厦围的祠堂前,横卧着一块重达281公斤、形似卧牛的“铁牛石”。 300多年来,村民们一直相传它“从那天外飞来”,而且还曾神奇地变成水牛跳进塘里吃鱼。
吊诡的是,从1992年开始,杨屋厦围的农田、果场、宅基地接连出现地陷。至去年,村里120户人家称房屋因地陷开裂,不安蔓延整个村庄。
去年8月,一名民间陨击现象研究爱好者认为“从那天外飞来”的“铁牛石”确实是天外来物——陨石。
更让人诧异的是,今年以来,不管是烈日炎炎的夏日还是濛濛细雨的深冬,越来越多的村民自发加入“寻宝”的队伍。
他们,在急切寻找何种不为人知的价值?
神秘电话声称小村藏奇石
日前,东江时报接获杨姓市民报料电话,称在龙门县龙潭镇马岭村杨屋厦围,有一块被村民称之为“铁牛石”的石头,被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陆玲女士确认为广东目前已发现的最大纯铁陨石。
记者随后多方搜索,在陆玲的新浪博客上看到其于11月19日发表的博文《激动人心:杨屋厦“铁牛石”陨石母体的踪迹终于显露了!》
文中称: 2010年11月18日晚上,我终于发现了杨屋厦“铁牛石”蘑菇云熟陨石母体,给力漂亮的陨击蘑菇根近似熟陨石的真容!乖乖,有的甚至直接显出“树根”的形态!六个“树桩”呢,大快人心哦!
我一共发现四块大的、两块较小的蘑菇根,我分别把它们依顺序命名为第一号蘑菇根(单块);第二号蘑菇根(单块);第三号蘑菇根(四块)。
陆玲据此推断:单体蘑菇根分布面积估算达可到80至220平方米,单体质量规模初估达到30至350吨,两块小的单体模也可达到20至30吨。
陆玲还根据卫星遥感图猜测:第一号(单块)分布面积约220平方米,估计质量350吨;第二号(单块)分布面积约80平方米,估计质量150吨;第三号(四块)估计分布面积分别为120、80、40、20平方米,估计质量分别为240、160、50、20吨。
陆玲据此认为她的这一发现“是对地球陨击成岩理论——蘑菇云成岩理论又是一次有力的验证;对地球成岩(成矿)陨击理论的建立,对辨析陨击构造的地貌和地质遗迹、找矿技术的开发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陆玲称“我不仅看到了一个“铁牛石”的根,还看到另外5个其他类似“铁牛石”的根!”陆玲最后表示“再次感谢‘谷歌地球’的搜索软件,你让我看得这么真切!”
县镇干部闻听多哂笑
12月14日下午,记者赶往龙门县。不过一说起“铁牛石”和陨石,该县主管宣传的官员和乡镇干部,多报以哂笑。
该县主管新闻发布的有关负责人得知记者来意,直言“铁牛石是不是陨石”这一问题并无多大的追寻意义。他认为,比较有意义的是,马岭村杨屋厦围所在的龙潭镇在行政区划调整后的发展情况。该负责人称,2005年龙门县将该县下辖的左潭镇和铁岗镇合并成为如今的龙潭镇,时至今日在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大有做“深度报道”的必要。
12月15日上午,记者与龙潭镇党委委员林雁龙在龙门县城街头会合后,他向记者介绍,镇政府派出3名工作人员专门“陪同”记者,前往发现“奇石”的马岭村杨屋厦围。
山麓小村美如画
当天,北方寒潮南下来袭,烟雨迷蒙。车在两车道公路上前行30多公里,山气氤氲的南昆山脉在东北方向绵延而下形成山麓,马岭村杨屋厦围刚好布陈在山麓脚下的开阔地带,村前流过一条叫做铁岗河的小河,河床和河滩,石头满目。
站在横跨铁岗河进村的桥上,杨屋厦围村边收割过后的稻田里稻草一片金黄,在众多黑瓦民居的背后,是薄雾环绕下若隐若现的山峰,杨屋厦围俨然水墨画中的诗意栖居。
上午9时,记者抵达杨屋厦围祠堂。村内的大多房屋的墙基和村道,由圆滑的石头砌成,一派古朴气息。祠堂门前是一汪半月状的墨绿色水塘,“铁牛石”静静地躺在水塘边的一座台基上。
“铁牛石”呈灰黑色,形状如牛,长1米多,表面布满浅坑,用石头敲击发出的铿锵声音如同击铁,坚硬异常。“牛脖子”处,被一根钢筋箍住与纪念台基座紧紧相连,纪念台基座用深红色大理石板垒砌,光亮喜气,台基西周还安装了不锈钢栏杆。
纪念台前壁勒铭文:“相传,此石乃天外之物。历代有“神牛捉鱼”之传说。先有石,后建村。由久以来是镇村之宝。为保护祖辈遗物,特筑此台供后人瞻仰。”铭文落款为“杨火光撰文”,于今年1月落成。
眼见村里来了外人,为了证明“铁牛石”真的含铁,村中老人专门拿来磁铁,反复演示“铁牛石”与磁相吸,以证它确是铁石。
村人自豪说“神牛”
一个祠堂,应是一个村庄史的活化石。但当记者想入内了解杨屋厦围的村史时,杨屋夏围村民、现年67岁的杨火生却将记者一行拉离祠堂去到他家,并拿出一本崭新的《杨氏族谱》。
令人遗憾的是,杨火生怎么说都说不清记载了众多科举时代金榜题名的杨氏士人,与杨屋厦围之间有何关联,他最后只好承认已经无法在族谱中寻得杨屋厦围的发源踪迹。
记者最后得知,杨火生拿出的族谱并非杨屋厦围村人撰述,而是韶关市新丰县杨氏将自己编撰的族谱赠予杨屋厦围收藏。
在这样一个对自己过去历史不太明晰的村庄里,凝聚宗族共同精神追求的就是横卧在祠堂前的“铁牛石”。杨火生随后讲述了为历代村民认为的“神牛捉鱼”传说:
300多年前,他们的先祖杨姓一个分支,从韶关市新丰县迁徙至杨屋厦围。先祖们在营建祠堂时,在祠堂前的一片小水潭前挖出了两块怪异的石头,一大一小,又黑又重,形似水牛。他们用尽吃奶的力气,才把石头搬到水塘岸边。后来,有一块被人搬走,下落不明。
村子营建好以后,这块石头放在祠堂门口,怪异的事情接连发生。好几个凌晨,不少鱼儿在水塘翻了白,人们觉得奇怪,但又找不不鱼儿死亡的原因。一天夜里,村民发现塘边的石头竟然变成一头水牛,跳进塘里吃鱼。
村民们从此对牛石又惊又怕,直到有一天夜里石头化身为牛再次在水塘捉鱼时,突然被天神一道霹雳击中头部,使得水牛还原为大石,乖乖地躺在水塘边。
也因为这个传说,村民称这块石头为“神牛”、“铁牛石”,并认为这块石头“从那天外飞来”。村民至今还能在石头翘起部位找到一条指缝宽的裂痕,村民说,这是传说中雷电劈水牛留下的印记。
    “神牛捉鱼”的传说在杨屋夏围村民中代代相传,成为鲜活的村史。几百年来,每当农闲时,村民喜欢在“铁牛石”旁闲聊聚会。小孩子们也喜欢起在“牛”身上嬉闹玩耍,童年时光的欢声笑语与祖先的开基创业故事时空对接,回响在乡间。
    几百年来,也从没有一个村民能以一己之力将“铁牛石”搬动挪开。杨火生说,他小时候看见过健硕的父亲仅能将“铁牛石”搬到肚脐位置,颈部青筋暴突,没支持几秒便放下。
曾有商人走进杨屋夏围,欲高价购买“铁牛石”运往旅游景点,但遭到了的拒绝。村民给出的理由是,这是祖上的遗产,无价之宝。
给“铁牛石”撰写铭文的杨火光,是土生土长的杨屋夏围人。村人说,听着“神牛捉鱼”传说长大的杨火光读书勤奋,改革开放后到了深圳工作,曾担任单位的领导,是家乡父老公认的村中最有出息的人。
多年来,“铁牛石”逐渐演变成杨屋夏围人向往美好生活、渴望走出大山的“村魂”象征物。但遗憾的是,由于居于深山交通不便,杨屋夏围“走出大山”的发展梦想,似乎总是比山外的现实变化慢了半拍。
爱好者瞬间认定陨石
一直安躺在祠堂门口、水塘边的“铁牛石”,为什么今年1月突然“升级”安放在纪念台上?这需要由铭文撰文者杨火光引民间陨击现象爱好者入村说起。
2009年,杨火光从深圳回乡休假,顺道到龙门县永汉镇永源楼拜访朋友刘霖英。恰巧刘霖英家楼上设立了一个“陆玲工作室”,里面摆设了一些据称是陨石的石头和其他岩石样品,这引起了杨火光的兴趣。
刘霖英介绍,陆玲是她的同学,她们两人都是广东省生态学会理事。陆玲从事陨石撞击地球现象研究六七年了,对龙门地质、农村生态文化都感兴趣,时常到龙门进行科考。
谈话中,杨火光脑中闪过祠堂前的“铁牛石”是否是陨石的念头?他热情邀请陆玲入村考察。
陆玲也被“铁牛石”的传说深深吸引。去年8月5日,陆玲应邀来到杨屋厦围,外表黑灰、布满气孔、纹理如行云流水、散发着金属光泽的“铁牛石”让她眼前一亮。她的第一感觉是:这不是神话,是真正的“天外来客”——陨石!
陆玲联想到,杨屋厦围“铁牛石”和南京大学南京地矿所联合鉴定的世界第一大石铁陨石——铁岭庙的“铁牛石”,均兼备形似和神似的特征:它们都是两头偏大,中间略小的体形,牛头都抬起;牛肚都略显平等,甚至都被称为“神牛”,受到当地群众的长期保护。
“它无论作为村里的古石历史文物,还是科研标本都是非常珍贵。”陆玲当即建议村民们要对“铁牛石”加强保护。
2009年12月,陆玲和科研人员又两次进村,考察村中地质地形取样分析。陆玲认为,她所获得的信息资料都支持“铁牛石”是陨石的最初判断。
听闻“铁牛石”是陨石,又是老祖宗传下来的礼物,村民心中的“走出大山”的爱村热情再次被激发,他们迫切期待“铁牛石”能够让杨屋夏围扬名。
于是,杨火光带头捐钱,在村民中集资近2万元,于今年初修筑了纪念台。在修筑纪念台的时候,村民用钢筋箍住“铁牛石”的“脖子”,将其固定在石基上。村干部还提醒村民要加强警惕,一旦察觉有异常的外来车辆声,要多留一个心眼,防止外人将“铁牛石”偷运走。
大胆推论引爆寻石热
杨屋厦围四面环山,发源于南昆山北麓的铁岗河穿村而过,在河床上和河滩上裸露鹅卵石和形态各异的石头。与“铁牛石”质地相近的石头,许多村民都称在山间或河床里见过,形体比“铁牛石”小,拿在手里异常沉重,坚硬结实,不过觉得没有用处,没有捡回家。
多年来,杨屋厦围村民就地取材,建水塘、打村道时,用石头铺设,村子绝大多数房子的墙基,也是用石头堆砌起来。有些村民在建房子时,甚至将类似“铁牛石”的石头砌进了墙基。
但在过去,这些与他们日常生活相伴的石头并没有引起他们多大的注意,现今他们逐渐被陆玲“铁牛石是陨石”的这一推论,推向了对陨石的无限遐想。
村民们想到,既然水塘里发现的“铁牛石”如此不平凡,那么村庄周边是否也存在“铁牛石”的“同伴”?有此想法后,今年以来,杨屋厦围不少村民纷纷做起“编外陨石科考队员”,只要有空,便到村前屋后、河里野外捡拾与“铁牛石”特征相似的石头。
如今,连当初带陆玲进村考察“铁牛石”的杨火光夫妇和马岭村76岁的老支书张金房也收集了不少疑似陨石。
村民杨永房在杨屋厦围村道旁开了间杂货店,他收藏了不少疑似陨石。12月15日,杨永房在杂货店里向记者展示他收藏的石头,有二三十块,颜色有深有浅,有些显磁性,有些不显。
杨永房说,这些石头比普通石头重,说它们是铁可又不会生锈。听说“铁牛石”是陨石后,他动了收藏的心思,在村内见到疑似陨石的石头就拾起来。
“前几天,有一名讲广州话的游客过来看到这些石头,想买两块走,被我拒绝了。”杨永房对于陨石的遐想被他推至了可以改变经济命运的高度,他认为自己收藏的石头如果真是陨石,把它们展览在店内,会吸引他人前来观赏。“到时,一人在店里买一瓶水,我都有得赚。”
对于村民收藏的疑似陨石,陆玲认为,它们中有八成是陨石。她说,杨屋厦围盆地与陨石俱在,村民在这些陨击坑中心区及其偏向古河道的地带容易捡到陨石。
大张旗鼓贺获宝
自从认为“铁牛石”是陨石,今年以来,陆玲和广东省生态学会的众多成员,多次前往杨屋厦围进行科研考察,受到村民热烈欢迎。
陆玲记得,今年1月10日她和同伴们进村时,村民们搞出敲锣鼓、放鞭炮、挂“创建生态文明”标语的阵仗,村内比过节还热闹。为了回报村民的热情,广东省生态学会的成员与村民在祠堂里座谈,纵论生态村建设。
考察之余,陆玲不断写考察笔记和科研论文,向外界推介杨屋厦围“铁牛石”。她认为,这可能是广东省目前已发现的最大一块纯铁陨石,因为它含铁高达99.32%。
但也有群众对陆玲的推断提出异议,他们认为“铁牛石”可能是1958年大炼钢铁或者古人炼钢时的遗物。而2003年底,龙门县地质专业技术人员曾到杨屋厦围对“铁牛石”进行“现场鉴定”,联系到当地盛产黄铁矿的地质条件,他们认为最合理的解释是,此石原属山上的硫铁矿,经过氧化变成了褐铁矿。
陆玲坚持认为,杨屋厦围人的祖先300多年前就认为该石来自天外,即可证明“铁牛石”在300年前就已存在。她还认为,该地附近没有任何古代炼钢遗址,300年以前的冶炼技术尚未达到可炼出“99铁”的水准,因此可排除炼钢遗物一说。
陆玲还在杨屋厦围村前的铁岗河的河道里,发现了多块与“铁牛石”外壳形态、比重等特征相似的岩石,经分析她认为这也是陨击蘑菇云熟陨石。
12月15日,记者在村中采访,几位老人向记者讲述,1958年大炼钢时期,当时龙门北部山区只有原左潭镇在炼,左潭的锅炉位于铁岗河下游,且相距杨屋厦围近20公里。如果“铁牛石”是1958年大炼钢遗物,那么和“铁牛石”品相相同的石头也必是炼钢遗物,但笨重的“铁牛石”和其他疑似陨石不可能会溯河而上,而应顺河水流向下游。
    此外,按照当时全民砸锅卖铁土法大炼钢,钢铁纯度和质量极低,村民们认为也认为不可能达到“铁牛石”的纯度。
而否认“铁牛石”是大炼钢遗物最为直观的佐证是,村上的一些老人称,即使1958年大炼钢在如火如荼开展时,“铁牛石”已经在祠堂门口安放了数百年,且村民出于对它的保护和敬仰,没有将它搬进炼钢的熔炉。这些都在支持着陆玲“铁牛石”非炼钢遗物的推论。
让推论成为结论、将“铁牛石”推向“至宝”地位的,是一次民间交流会发布的一纸白纸黑字的公报。
2010年5月,中国第二届陨石文化交流会在山东省临沂市举行,它被媒体誉为“中国民间规模最大的陨石鉴定活动”。
这次交流会吸引了全国26个省(区、市)的103名代表,在送鉴的1200多块疑似陨石样本中集体鉴定出128块陨石,并结集出版了中国第一本陨石公报——《中国(临沂)2010陨石文化交流会陨石公报》。公报序言称,公报中的陨石分别经美国、日本及国内的科研机构与团体检测。
陆玲虽然没有参与这次交流会,但她提交的论文《陨击蘑菇云熟陨石与地球陨击成岩(矿)机制》,被会议采用并发表在《中国(临沂)2010陨石文化交流会陨石公报》。同时,龙门龙潭镇杨屋厦围“铁牛石”在列入此公报128块陨石中排名第14号。
记者在该公报看到有关杨屋厦围“铁牛石”的描述:含铁99.32%,镍0.01%;长度113CM,平均围长76.67CM;重量281KG。该陨石形态生动、纹理清晰、质感柔和;外熔壳黑色、内切面银白色。
该公报结论为:杨屋厦围铁陨石属“典型陨击蘑菇云熟陨石”类型,陨石编号为“GDLM101”,发现者“杨屋夏人和陆玲”。
事后,陆玲称,杨屋厦围先人是这块铁陨石真正的发现者,她只是用现代科学综合的方法对它天外来源给予肯定。
祠堂前的“铁牛石”入选《陨石公报》,小村庄多年来“走出大山”的梦想,再次找到了一个现实的燃烧点。
公报内容公布没多久,村民们便制作了一条长约10米、用超粗黑字体打出的“热烈祝贺铁牛石入选陨石公报”横幅,并将之挂在入村的路口、杨屋小学门前的马路上,强势“广而告之”在杨屋厦围村前来来往往的车辆和行人,颇有一种“你不想知道都难”的意味。
陨石论继续延烧
“铁牛石”入选公报后,陆玲继续大胆地推论,广东省的环形地质构造众多,其成因跟月球上的“月坑”、“盆地”是统一的,为历史上的陨击遗迹——陨击坑。
陆玲还提出一个新观点:由包括杨屋厦围在内数个自然村组成的马岭村一带有数个直径大约为1000米至3000米的陨击坑,它们交叠形成“马岭盆地”。
陆玲认为,杨屋厦围“铁牛石”应该是“有根之铁”,它的母体为“蘑菇根”,如果马岭盆地没有被发掘过,它必然还有一个与之相关的“蘑菇根近似熟陨石”在附近山体的岩层里埋藏着。
11月19日晚,陆玲在其博客上上传了三张“谷歌地球”卫星图片,图片上显示有数块灰黑色的分布在山体中的岩块。她发文称自己发现了杨屋厦“铁牛石”蘑菇云熟陨石母体。“我一共发现四块大的、两块较小的蘑菇根。具体数据等它们被挖掘出土后才能准确报告。”
陆玲已将这个消息告知广东省生态学会、广州五羊天象馆以及龙潭镇政府做了简单汇报。她认为,杨屋厦围类似“铁牛石”等铁陨石广泛分布的地质基础为陨石科研科普活动提供了一个天然大课堂。
与部分村民希望借助陨石带来经济利益吻合的是,陆玲还有一个构想,那就是建议当地政府考虑在杨屋厦围建设一个陨石博物馆或者建成地质公园。
小村庄的大梦想
近些年,龙门因地制宜大力打造“珠江三角洲生态花园”,主推森林养生、温泉度假等旅游产品,“生态龙门”的名气开始播扬海内为,成为目前惠州唯一的一个“广东省旅游强县”。
这其中,尤以靠山吃山的南昆山生态旅游区发展最为突出。榜样的力量,使得许多急于“进步”的乡镇在选择发展路径时,不约而同想到深具前景和诱惑的生态旅游业。
作为一个小村庄,杨屋厦围现有村民近千名,以农作物耕种、竹木加工业收入为主,村民年人均年收入5000元左右,居于龙潭镇中上水平。但就是这么一个小村庄,同样急切想发展生态旅游,杨屋夏围村民甚至比镇政府更急。
在区域上,杨屋夏围所在的马岭村距南昆山生态旅游区18公里,距离龙潭镇圩镇16公里,因地域与著名旅游风景区南昆山相连,被当地人称为“南昆山下第一村”,旅游业发展前景看好。
杨屋夏围的“有利”位置,让2005年的龙门县乡镇合并改革起了一丝波澜。是年,龙门县启动乡镇合并改革,由原先16个乡镇调整为10个乡镇(街道),其中,原先的铁岗镇和左潭镇合并为龙潭镇,辖2个居委会和14个村委会,人口23000多人。
龙潭镇财政所副所长、马岭村驻村干部刘党明说,2005年铁岗镇和左潭镇合并时,当地村民和一些镇干部曾建议将马岭村划归南昆山生态旅游区管理,以借助南昆山的旅游经验和名气来带动马岭村的生态旅游,但该方案没有被上级部门通过。
蹊跷地陷浇灭信心
生态旅游需要一定的投入,而且效果难以立现,招商引资搞现代工业,也成为当地乡镇政府振兴经济的一个选项。
于是,从1992年开始, 被寄予推动当地经济繁荣、距离杨屋厦围村庄约1.5公里外的铅锌矿开采推土动工。蹊跷的是,此后杨屋厦围的农田、果场等不断出现地陷。
2009年,杨屋厦围村民面对不断发生的地陷,忍耐达到了极限。随后相关部门应村民要求开始进村调查。
龙门县国土资源局统计,杨屋村范围内的地陷点15个,多呈椭圆形或圆形,直径从1至13米不等,面积约10至25平方米,深度约1至3.5米。联合调查组去年到村里统计受损房屋时发现,120户宣称房屋因“地陷”开裂。
今年2月,惠州地质工程勘察院的报告称,开裂的村民民房多为砖木结构一层,多建于20世纪70至90年代,“地基较浅,容易受水文条件影响”。报告表示,矿山开采是否与村庄房屋开裂有直接关系,“原因还难以确定”,建议作进一步的勘测。
据《南方日报》7月14日报道称,今年6月初, 村民杨罗妹家去年拆除有30多年历史的老房后,一个直径约1米的圆形坑洞出现在地面上。
“又地陷了!” 消息迅速在有1000多人的杨屋村中传开,此前村中一些老房开裂,村民纷纷怀疑这与地陷有关,甚至有流言表示矿井已经挖空整个村庄,不安开始蔓延整个村庄。
生态旅游之梦未圆,地陷接连而至,极大地打击了村民发展经济的信心。12月20日,马岭村委委员、治保主任杨惠明称,抛开发展生态旅游不说,目前村民最关心的问题应该是村子能否安全地继续居住。
村民迁怒矿山开罪政府
杨罗妹家老房后的大坑,让不同版本的流言越传越广。这其中,“开矿挖空村庄地下导致地陷”的说法不胫而走,集体产生的担忧让村民对矿场产生不满。
在接受《南方日报》采访时,杨屋铅锌矿廖姓负责人出具包括采矿证在内的“六证一照”,他称,2007年正式接手矿山后发现,前任多名矿主开始是以露天开采为主,此后私自改为挖井。“斜井的方向通向地陷的位置。”
该负责人称,为了治理矿区环境,先后投入300多万元。矿山的建设也是严格按照省安监局批准的设计方案进行,但因村民干扰,真正开工仅一年半,已经“举债600万”。
针对村民对村庄安全性的忧虑,灾害发生后的6月24日,龙门县贴出通告,在全省范围内挑选25个拥有甲级资质的地质队。通告要求村民在6月28日前从25家中选定1家,费用100万余元由政府来出,全面勘测村庄的环境灾害。
但通告未获村民回应。无奈之下,6月30日,龙门县最终排除惠州的地质单位,在全省24个地质队中挑选出省工程勘测院等4家地质队,最终将由于其中的一家进村进行勘测。当时,龙门县政府答复村民,杨屋村地质勘测可能会需要1至2个月的时间,村庄是否安全到时会见分晓。
8月3日,龙门县政府信息网挂出消息称,龙门县国土资源局召开选定龙门县铁岗铅锌矿地质灾害调查评价方案资质单位论证会,省国土资源厅、县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龙潭镇政府、龙潭镇杨屋厦围各村小组派代表参加了会议。经综合评议,论证专家组推荐广东省工程勘察院为龙门县铁岗铅锌矿矿山地质灾害调查评价工作单位。记者在广东省国土资源厅网也找到了该条消息。
不过,焦灼的村民似乎忽略了政府对地陷的应对行动。《惠州日报》7月8日刊出新闻:2009年9月以来,龙门县龙潭镇杨屋厦村民杨某等人多次组织村民闹事,更以堵路等过激行为扰乱交通秩序,给当地社会稳定和群众生产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经做大量调查取证工作,龙门县公安局于今年7月7日组织警力将杨某等5名涉嫌聚众扰乱交通秩序者抓获归案。同时,该铅锌矿开发公司方某等2人涉嫌非法携带危险物品危及公共安全罪被刑拘。
10月29日,陆玲在博客中发文,记录10月28日龙门人民法院对杨屋厦村5位“涉嫌聚众扰乱公共交通秩序罪”的村民举行的公开庭审。
陆玲称,她使用了其中一个村民家属的旁听指标,旁听了五个被拘捕村民的公开庭审。大约有60至70村民进场,在场外听说也有大约50个村民。
陆玲在博文中描述:五个村民被告跟以前我见过的时候相比,看起来皮肤变白了,目光行动都有点木然,手被铐着。他们总是面向法庭“主席台”,进出场的时候,一有机会转身过来,就积极地与村民交流着目光,可能也在寻找自己的家人,举举手。也有苦涩的微笑……。现场没有宣判,宣判需要在合议庭之后。
目前,记者得知的最新消息是,据村民12月20日反馈,在记者12月15日离开杨屋厦围后两三天,一支地质勘测队进村勘察。
拉锯中的曙光
从1992年延续至今的矿山开采,由于老百姓的持续反对,让当地政府意识到为杨屋夏围寻找新的经济发展路径,已经势在必行。
2007年,龙潭镇政府邀请华南理工大学旅游和酒店管理学院做旅游规划项目,形成了《龙潭镇旅游发展总规划》。
规划文本中,有如此描述:“龙潭镇地处龙门县西面17公里处,铁岗河横跨境内,山清水秀,山岭连绵,自然风光旖旎,生态环境良好。”根据该规划,包括马岭村在内,龙潭镇几乎每一个行政村都纳入了旅游规划。
2009年9月,时任龙潭镇委书记唐焕嫦在接受本地媒体谈及如何发展该镇农村经济,她认为其中一条道路是要加快观光农业的发展,加大力度开发“马岭果园之旅”。“依托马岭村柑桔园等果园和石林瀑布等景观资源,开发采摘旅游、观光旅游。”
但令龙潭镇比较尴尬的是,由于该镇距离龙门县城较远,镇内以农业生产为主,木器竹器加工作坊遍地开花,要在生态旅游发展路子上前进,投入所需的资金捉襟见肘。这和附近乡镇如南昆山、龙田等相比,明显落后了半拍。
对矿山开采依然心有愤言的村民们,已等不及政府的行动。在杨屋厦围村民看来,自“铁牛石”被陆玲认定为陨石和入选《陨石公报》后,正在发挥着神奇的魔力,吸引越来越多的外地人入村游览。
“镇上其他村子的人,看见我会说,你们村出了个无价之宝。一些外地回来探亲的人,也会过来看看 ‘铁牛石’,和它留影。”说起这些新变化,杨火生等村民脸上写满自豪感。
村民们希望,杨屋厦围能像陆玲设想的那样,建立陨石博物馆,成为旅游点拉动旅游经济,以改变村民以农为生的状态。
最关键的是,村民们认为,历来保佑村庄的“从那天外飞来”的“铁牛石”入选《陨石公报》,是一个发展生态绿的良好契机,政府应该加速帮助他们赶跑他们认为导致地陷的铅锌矿。
对于村民们的这些愿望,龙潭镇党委委员林雁龙称,关于矿山的去留,由于矿主六证齐全,镇上目前已难做主,得由上级部门进行抉择。
对于村民盼望通过陨石推动生态旅游的想法,林雁龙介绍,镇政府已经获悉陆玲的科研成果,不过杨屋厦围“铁牛石”以及村民拾捡的石头是否是陨石,还需要进一步鉴定。
在对待杨屋厦围是否出现陨石以及马岭盆地是否是陨石坑的问题上,当地政府还没有明确表态,他们甚至希望能有更权威专家或机构对“铁牛石”和附近地形进行科研考察。
“不过,可以肯定的是,马岭村那一片区已有旅游规划,打算发展生态旅游。” 林雁龙说。
今年以来,龙潭镇的旅游规划开始有了切实推进的迹象。位于马岭村的一家名叫“龙门活通度假村”已于今年10月份试业,离杨屋厦围不到一公里,里面有别墅、农家乐、拓展训练等项目,还正在计划推出温泉项目。据悉,这是龙潭镇目前第一家大型度假村,规模大概可排龙门前五。
该度假村运营总监江开贵介绍,试业一个月,生意还不错,客源主要来自珠三角。他认为这个较好的开局归功于马岭村靠近南昆山,游客游完南昆山后可以下山休闲和住宿。
江开贵还向记者透露新近出现的有趣现象。他说,某些游客,听闻杨屋厦围有“铁牛石”陨石,在住酒店时,特地抽空好奇走进杨屋厦围观赏。
在马岭村76岁的老支书张金房看来,物产丰富、风景优美杨屋夏围以及马岭村应该很快就会迎来发展生态旅游的黄金时机。他认为,“铁牛石”和其他类似石头被确定为陨石,是独一无二的自然文化遗产,能为当地发展生态旅游添加筹码。
而为了迎接马岭村和杨屋夏围随时可能到来的快速发展,76岁的张金房每天攀爬两公里的山路,去打理500多亩的柑橘果园。
张金房坚信,等游客多起来的那天,他栽种的这些产于秀丽山水之中的柑桔一定会大卖。

记者观察:倾听民意会让乡土中国更美
什么样的未来更符合我们所有人?这是政府和群众在思考发展路径时,不约而同都想到并且力求去实现的问题。
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费孝通费,在其代表作《乡土中国》中,一反常人对土气这个词的藐视,称赞“土”字用的精当。并揭示,正是因为有了土的滋养,才有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农业,才有了聚村而居、与世无争的传统生活,才有了中国人生生不息的传统文化根源。杨屋夏围极力排斥铅锌矿、对地陷惶恐不安、对陨石热情高涨,正是显露了乡土杨屋夏围对于这种“土气”面临丧失的现实忧虑。
费老晚年在《反思•对话•文化自觉》一文中寄望:“当代中国文化必须经过文化自觉的艰巨过程,才能在这个已经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种文化能和平共处、各舒所长、联手发展的共处守则。”杨屋夏围村民在一名民间陨石研究爱好者的启迪下,自觉将“那从天外飞来”的“神牛吃鱼”延伸为现代科考产物的陨石,并意图转变“传统宝物”为现代科考宝物,来唤起政府对村庄融入龙门生态旅游版图的支持,其展示的就是一种可贵的文化自觉。
杨屋夏围发生的陨石热、地陷惶恐、发展焦虑,以及由此引发的相关悲欢,昭示我们:发展乡村集体经济,应尊重其自身发展秩序,尊重其历史和文化构架。
“我们只有齐心协力,认清目标,展望未来,才不辜负我们所承受的一切牺牲和苦难。”这是费老在其著作《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一书中的结语。这句话,同样可以启迪于曾经拉锯之中的杨屋夏围与管辖它的政府。
倾听民意,会让乡土中国更美。





(新浪博客提示:此博文已经过自动调整,以便在移动设备上查看)
标签: 杂谈
阅读:290 转载:2 喜欢:3 收藏:0
分享:



< 上一篇下一篇 >
你还未开通博客,点击一秒开通

评论
所有评论(2)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中陨网✪国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3 07:23 , Processed in 0.058823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