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12965|回复: 19

火成岩介绍及照片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3-3-2 10:25:0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火成岩介绍及图片  
火成岩:火成岩由地幔或地壳的岩石经熔融或部分熔融(partial melting)的物质如岩浆冷却固结形成的。岩浆可以是由全部为液相的熔融物质组成,称为熔体(melt);也可以含有挥发分及部分固体物质,如晶体及岩石碎块。
火成岩的分类:
岩浆岩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此外,还常含微量磁铁矿等副矿物。根据岩石SiO2含量,岩浆岩可分为四大类:超基性岩:SiO245%;基性岩:SiO2=4552%;中性、碱性岩:SiO2=5265%;酸性岩:SiO265%
岩石的碱度即指岩石中碱的饱和程度,岩石的碱度与碱含量多少有一定关系。通常把Na2O+K2O的重量百分比之和,称为全碱含量。Na2O+K2O含量越高,岩石的碱度越大。 A.Rittmann 1957年考虑SiO2Na2O+K2O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确定岩石碱度比较常用的组合指数(σ)。σ值越大,岩石的碱性程度越强。每一大类岩石都可以根据碱度大小划分出钙碱性、碱性和过碱性岩三种类型。σ< 3.3时,为钙碱性岩;σ= 3.3-9.0时,为碱性岩;σ> 9时,为过碱性岩。
除了岩石化学成分之外,矿物成分也是岩浆岩分类的依据之一。在岩浆岩中常见的一些矿物,它们的成分和含量由于岩石类型不同而随之发生有规律的变化。如石英、长石呈白色或肉色,被称为浅色矿物;橄榄石、辉石、角闪石和云母呈暗绿色、暗褐色,被称为暗色矿物。通常,超基性岩中没有石英,长石也很少,主要由暗色矿物组成;而酸性岩中暗色矿物很少,主要由浅色矿物组成;基性岩和中性岩的矿物组成位于两者之间,浅色矿物和暗色矿物各占有一定的比例。
根据产状,也就是根据岩石侵入到地下还是喷出到地表,岩浆岩又可以分为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根据形成深度的不同,又细分为深成岩和浅成岩。每个大类的侵入岩和喷出岩在化学成分上是一致的,也就是说岩浆成分是相似的,但是由于形成环境不同,造成它们的结构和构造有明显的差别。深成岩位于地下深处,岩浆冷凝速度慢,岩石多为全晶质、矿物结晶颗粒也比较大,常常形成大的斑晶;浅成岩靠近地表,常具细粒结构和斑状结构;而喷出岩由于冷凝速度快,矿物来不及结晶,常形成隐晶质和玻璃质的岩石。
根据上述原则,首先把岩浆岩按酸度分成四大类,然后再按碱度把每大类岩石分出几个岩类,它们就是构成岩浆岩大家族的主要成员。比如超基性岩大类:钙碱性系列的岩石是橄榄岩-苦橄岩类;偏碱性的岩石是含金刚石的金伯利岩;过碱性岩石为霓霞岩-霞石岩类和碳酸岩类。基性岩大类:钙碱性系列的岩石是辉长岩-玄武岩类;相应的碱性岩类是碱性辉长岩和碱性玄武岩。中性岩大类:钙碱性系列为闪长岩-安山岩类;碱性系列为正长岩-粗面岩类;过碱性岩石为霞石正长岩-响岩类。酸性岩类:主要为钙碱性系列的花岗岩-流纹岩类。
火成岩的成因:
一、原始岩浆的种类和起源
根据目前研究,岩浆起源于上地幔和地壳底层,并把直接来自地幔或地壳底层的岩浆叫原始岩浆。岩浆岩种类虽然繁多,但原始岩浆的种类却极其有限,一般认为仅三、四种而已,即只有超基性(橄榄)岩浆、基性(玄武岩浆)、中性(安山)岩浆和酸性(花岗或流纹)岩浆。当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也经过一个长期历史发展过程。在十九世纪中叶布恩森(Bonson,1851)曾提出有玄武岩浆和花岗岩浆两种原始岩浆的主张,但关于花岗岩浆的论点一直未受重视,一些学者却坚持认为只有一种玄武岩浆,而所有的岩浆岩都是由玄武岩浆派生出来的。这就是本世纪初至20年代期间风行一时的岩浆成因一元论。最早提出一元论者是戴里(Daly)和鲍文。但一元论不能解释这样一个众所周知的地质事实,即花岗岩在大陆地壳中的分布要比玄武岩广得多,例如据计算,花岗岩的分布面积比玄武岩大五倍,比其他深成岩大二十倍,并且花岗岩几乎不与玄武岩共生。进入本世纪三十年代,列文生列森格和肯尼迪(Kenndy,1933)根据花岗岩和玄武岩同为地壳中分布最广的岩浆岩这一事实,又重新昌导花岗岩浆和玄武岩浆两种原始岩浆的论点,即所谓岩浆成因二元论。本世纪中期前后,有人针对环太平洋安山岩线和阿尔卑斯型超基性侵入岩这种地质事实,又提出了安山岩浆和橄榄岩浆的论点。于是进入了所谓岩浆成因的多元论阶段。目前认为种类繁多的岩浆岩就是从橄榄岩浆、玄武岩浆、安山岩浆、花岗岩浆通过复杂的演化作用形成的。这几种原始岩浆是上地幔和地壳底层的固态物质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局部熔融(重熔)产生的。
局部熔融是现代岩浆成因方面的一个基本概念,大致解释如下:和单种矿物比较起来,岩石在熔化时有下列两个特点:第一,是岩石的熔化温度低于其构成矿物各自单独熔化时的熔点;第二,是岩石从开始熔化到完全熔化有一个温度区间,而矿物在一定的压力下仅有一个熔化温度。岩石熔化时之所以出现上述特点,是因为岩石是由多种矿物组成的,不同的矿物其熔点也不相同,在岩石熔化时,不同矿物的熔化顺序自然不同。一般的情况是:矿物或岩石中SiO2K2O含量愈高,即组分愈趋向于酸性”,愈易熔化,称为易熔组分;反之,矿物或岩石中FeOMgOCaO含量愈高,即组分愈趋于基性”,愈难熔化,称为难熔组分。所以,岩石开始熔化时产生的熔体中SiO2K2ONa2O较多,熔体偏于酸性,随着熔化温度的提高,熔体中铁、镁组分增加而渐趋于基性。表中列出了岩屑砂岩在水压为2000巴时所做的熔化实验数据。由该表可知,熔体成分变化十分明显,在690℃至730℃之间局部熔融现象很清楚。熔体成分中SiO2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CaOFeOMgO组分增加。在780度时岩石大部分熔化,熔体逐渐接近于花岗闪长岩的成分,残留少量难熔基性组分。根据上述试验和地质观察,人们得出了局部熔融的概念,即在岩石开始熔化至全部熔化的温度区间内,岩石中的易熔组分(酸性组分)先熔化,产生酸性熔体,残留体为较基性的难熔固体物质。随着温度增高,熔体数量增加,其基性成分也逐渐增加;当温度达到或超过岩石全部熔化的温度时,岩石全部熔化,熔体成分和被熔化的原岩成分一致。岩石的局部熔融作用又叫重熔作用或深熔作用。岩石局部溶融基本是按石英长石橄榄石的顺序进行。由于地壳深部和上地幔的温度很高,固态地壳物质和上地幔物质同样也会发生局部熔融或重熔作用,一般认为上地幔物质的局部熔融产生橄榄岩浆、玄武岩浆、安山岩浆;而地壳深部(底层)岩石的局部熔融作用产生花岗岩浆。
1.玄武岩浆
是上地幔物质(地幔岩)局部熔融的产物。目前推断,在上地幔的不同深度上通过局部熔融产生三种岩浆,即:拉斑玄武岩浆:约小于15公里;高铝玄武岩浆:约1535公里;碱性玄武岩浆:约3575公里;但也有人主张只有一种玄武岩浆。
从玄武岩浆中可以直接冷凝结晶成玄武岩和辉长岩。玄武岩浆通过分异作用也可生成少量的中性岩和酸性岩,但自然界少见,仅是一种实验和理论上的可能性。可是通过玄武岩浆的分异作用产生超基性岩,则有充分的实验、理论和地质根据,例如前面提到的超基性基性层状侵入杂岩体就是最好的例证。
2.花岗岩浆
是大陆地壳深部物质重熔的产物。根据理论计算,在不同深度上可能形成性质稍有差异的花岗岩浆。例如在约10公里的深度上形成活动性很弱的岩浆,许多巨型花岗岩岩基即由此种岩浆形成;大约在20公里深度上可生成活动性很强的岩浆,能够上侵至地壳浅部形成浅成侵入体,以至喷出地表形成流纹岩。花岗岩浆通过同化作用可形成中性岩和碱性岩。
但是,并非所有花岗岩均来自花岗岩浆。一些花岗岩是由混合岩化作用形成的。
3.安山岩浆
提出该岩浆存在的主要论点是环太平洋地区广泛地分布着安山岩。板块学说认为此种岩浆的生成模式是:当玄武岩洋壳到达海沟并向下俯冲时,玄武岩及其上覆的洋底沉积物发生局部熔融即可形成安山岩浆,其俯冲下插的深度达95公里时即可发生这一作用。
对于大陆内部的安山岩,有人则认为是地幔或地壳深部局部熔融产生的安山岩浆活动的产物,其深度约为60公里。
4.橄榄岩浆
是上地幔物质大约在80160公里的深度上局部熔融的产物。此种岩浆形成的侵入岩多沿深大断裂或平行于褶皱带的走向分布,许多独立的超基性岩体呈串珠状分布,构成绵延数百公里的岩带。如我国祁连山、欧洲阿尔卑斯山的超基性岩即属此类。
再次指出,关于原始岩浆及其起源问题极其复杂,许多问题并未得到圆满解决,尚待进一步研究,在这一方面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是一个很重要的手段。
岩浆的演化(分异和同化)
岩浆从开始产生直到固结为岩石,始终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对于岩浆岩成因具有直接意义的是岩浆侵入地壳、特别是侵入地壳浅部以后到凝固为岩石这一期间内岩浆在物质成分上发生的演化。该期间内岩浆演化的基本过程是通过分异作用和同化作用,由少数几种岩浆形成多种多样的岩浆岩,并在适宜条件下形成一定的矿床。岩浆的分异和同化,是岩浆岩成因方面的基本问题,在理论上和实际上均具有很大意义。
()岩浆分异作用
岩浆可以通过两种方式发生分异,即熔离作用和结晶分异作用,这是岩浆内部发生的一种演化。
1.熔离作用
原来均一的岩浆,随着温度和压力的降低或者由于外来组分的加入,使其分为互不混溶的两种岩浆,即称为岩浆的熔离作用。日常生活中的油水关系可以做为这方面的例子。在炼铁炉中熔炼铁矿石时,在CaCO3CaF2等外加熔剂作用下,铁水和熔渣(硅酸盐熔体)就分为互不混溶的两个液层,铁水比重大而下沉,熔渣轻而上浮,这是同天然熔离作用很相似的又一例子。此外,也有人把玄武岩熔化后做试验,在玄武岩熔体加入CaF2,结果熔体也分为两个液层,上部为相当于流纹岩岩浆的酸性熔体层,下部为相当于橄榄岩的超基性熔体层。
目前认为,在天然的岩浆中硫化物、氧化物和硅酸盐熔体可以发生熔离作用;一些含有铜镍的基性岩浆在高温时铜镍硫化物熔体完全混溶于基性岩浆中,当温度下降到某一限度后,此二种熔体即发生分离,铜镍硫化物比重大而富集于底部成矿床,硅酸盐熔体在上部固结成岩石。我国西南某地的含铂硫化物矿床就是这样形成。至于岩浆中不同的硅酸盐熔
体之间能否发生熔离作用,尚有争议。不过一些人仍认为辉长岩中的条带状构造和某些珍珠岩中的球粒是硅酸盐熔离作用造成的。甚至近来有人提出在上地幔的岩浆源区就能够发生深部熔离作用从而产生安山岩浆和玄武岩浆的论点,尚待研究。

评分

参与人数 2金钱 +120 贡献 +8 收起 理由
qgs + 70 精彩主题,感谢分享。
众阅书店 + 50 + 8 精彩主题,感谢分享。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3-3-2 10:25:41 | 显示全部楼层
2.结晶分异作用
矿物的结晶温度有高有低,因此,矿物从岩浆中结晶析出的次序也有先有后。在岩浆冷凝过程中矿物按其结晶温度的高低先后同岩浆发生分离的现象叫结晶分异作用。结晶分异作用在玄武岩浆中研究得最为完备,由鲍文和贝莱(Baliey)于本世纪20年代即完成了实验和地质方面的经典研究,成为岩浆岩的理论支柱之一。
玄武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模式一般称为鲍文反应原理,即随着岩浆温度的降低,橄榄石首先结晶,并由于它比重大而沉落于岩浆体底部形成橄榄岩;继而辉石—基性斜长石同时结晶并沉落于橄榄岩“层”之上形成辉长岩;角闪石—中性斜长石同时析出构成闪长岩;而岩浆中越来越富SiO2、K2O、Na2O及挥发性组分,并慢慢地被已晶出的矿物“层”挤到岩浆体的顶部最后结晶出石英—钾长石—酸性斜长石组合,即花岗岩。因为在这一分异过程中在矿物晶出后因其比重不同受重力作用而分别沉落、堆积,故又称“重力结晶分异作用”。用这种理论能够较圆满地解释层状超基性—基性侵入岩杂岩体,并建立堆积岩理论。在有关层状侵入体的矿床研究中,这种理论也得到了验证,并起到了指导找矿的作用。所以,这种结晶分异观点,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实验研究、理论探索和地质观察,对于层状超基性—基性岩的成因解释基本上得到了承认。但用玄武岩浆的分异作用解释多数或全部岩浆岩的成因,尚有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二)同化混染作用
由于岩浆温度很高,并且有很强的化学活动能力,因此它可以熔化或溶解与之相接触的围岩或所捕虏的围岩块,从而改变原来岩浆的成分。若岩浆把围岩彻底熔化或溶解,使之同岩浆完全均一,则称同化作用;若熔化或溶解不彻底,不同程度的保留有围岩的痕迹(如斑杂构造等),则称混染作用。因同化和混染往往并存,故又统称同化混染作用。此外,也有人把岩浆熔化或溶解围岩并使之逐渐消失于岩浆中的过程叫同化作用;把因围岩的熔化或溶解使岩浆成分受到外来物质(围岩)的污染(混染)而改变其原来成分的作用叫混染作用。显然,同化与混染为同一过程,是岩浆与围岩的相互作用,岩浆同化围岩,围岩则污染岩浆,因此,也一并称为同化混染作用。
一般同化混染作用中岩浆成分变化的规律是基性岩浆同化酸性(或富含SiO2)的围岩时,岩浆向酸性变化(酸度增加);反之,酸性岩浆同化基性(富含Ca、Fe、Mg)围岩时,岩浆向基性方向变化(酸度降低)。按照鲍文反应原理,基性岩浆可以同化酸性围岩,但酸性岩浆难于同化基性围岩。不过由于酸性岩浆往往富含挥发组份(CO2、H2O、F、Cl等),因而有很强的溶解能力,虽然其温度低些,但它也能发生强烈的同化作用。其中酸性岩浆同化碳酸盐岩石(石灰岩、白云岩)的作用具有重大意义,因为它不仅能形成许多小的中性岩侵入体,而且也往往伴有矽卡岩化形成所谓矽卡岩矿床,如铜、铁、钨矿等。在该同化作用中,大量Ca和Mg加入岩浆,使岩浆酸度降低,形成闪长岩或石英闪长岩,而在接触带上形成含石榴石和辉石的矽卡岩(变质岩)。如长江中下游的许多中—酸性侵入岩体广泛发育此种同化作用。
在岩浆演化过程中,分异作用和同化混染作用可能同时进行;也可能以某种作用为主导。在实际工作中要根据具体对象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比较合乎实际的结论,以正确阐述岩浆岩的形成和分布规律,指导矿产预测与寻找工作。按照分异作用和同化作用的理想模式,各种岩浆岩的成因关系如下:
1、玄武岩浆的分异作用
玄武岩 安山岩 流纹岩 玄武岩浆 辉长岩 闪长岩 花岗岩(少量) 碱性岩 辉绿岩 橄榄岩 辉石岩
2、花岗岩浆的同化混染作用(Ca、Fe、Mg加入)
英 安 岩—安山岩 花岗岩浆 花岗闪长岩—闪长岩 正 长 岩—碱性岩
岩浆岩的共生组合概念:
各种岩浆岩在空间分布上、形成时间上、物质成分上以及其成因上往往相互联系,彼此共生,按一定的规律以一种组合的形式出现,而且这种组合规律明显地受构造运动控制。为了阐述岩浆岩的共生组合规律,目前提出了一些组合概念,主要有岩浆杂岩体、岩浆岩建造、岩套和岩浆旋回等。现作简要说明。
(一)岩浆岩杂岩体
岩浆岩杂岩体是具体的岩体组合,各岩体之间具有确定的地质界线,但它们共同占据一个局部空间,彼此邻接,大致同时形成,有同源关系,隶属于同一地质构造单元。自然界中主要的杂岩体类型有:超基性—基性侵入岩杂岩体;中性—酸性侵入岩杂岩体;碱性侵入岩杂岩体,火山岩杂岩体。例如北京南口中—酸性侵入岩杂岩体是一个颇为典型的杂岩体。该杂岩体约由30多个中—小型岩体构成,分布于40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侵入活动主要发生在晚侏罗世,最晚可能延续到早白垩世,属燕山运动的产物。
(二)岩浆岩建造
岩浆岩建造是指相同的大地构造环境中一定地质发展阶段上产生的几个相似杂岩体的综合和概括,不能用某种“地质界线”加以圈定。一般分为火山岩建造和侵入岩建造,如地槽发展早期的细碧—角斑岩建造;地槽发展晚期的玄武岩—流纹岩建造;地槽发展中期的花岗闪长岩—花岗岩建造;地台区的拉斑玄武岩—玄武岩建造等。一般说来,火山岩和侵入岩不能共同组成建造,因为它们产生于不同的构造发展阶段。
(三)岩套和岩浆旋回
岩套可以由几个建造构成,既有侵入岩,也有火山岩,甚至包括沉积岩和变质岩,例如蛇绿岩套既包括细碧—角斑岩建造和辉长岩—橄榄岩建造,也包括硅质岩、蛇纹岩。按造山期可分为前造山期岩套,造山期岩套和后造山期岩套。蛇绿岩套是前造山期岩套,发育于优地槽中。
岩浆旋回则是从构造发展历史的角度出发,把一定大地构造区域整个发展阶段上全部岩浆作用的总和归并为一个岩浆旋回,例如造山运动可分为三期(阶段):前造山期或造山运动早期,主要是基性、超基性岩浆作用;中造山期主要是大规模酸性岩浆的侵入作用;后造山期(或造山晚期)主要为火山作用。此三个造山期中的岩浆作用,即构成一个岩浆旋回。一个旋回可跨越几个地质时代。
 楼主| 发表于 2013-3-2 10: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以斑状结构为特征的火成岩的总称。以结构特征对岩石的命名。斑岩一词,由玢岩演变而来。玢岩由G.阿格里科拉于1546年首先引入文献,用以描述埃及的淡紫色、具斑点的岩石。此后很长时期内,斑岩和玢岩分别泛指变化了的具斑状结构的粗面质的安山质岩石。
       多数岩石学家认为,大多数斑岩和玢岩在化学成分上属于中性岩和酸性岩,因此常见的斑晶是石英、碱性长石和斜长石。其中石英常发育六方双锥,具高温石英外形;碱性长石常为透长石、正长石和歪长石,具隐条纹构造或亚显微条纹构造;斜长石一般是中长石,常受岩浆熔蚀,或生成钠质斜长石膜,也可以因岩浆流动作用,构成斜长石的聚合斑晶。习惯上,将含碱性长石和石英斑晶,或只含其一的斑状结构的岩石,称为斑岩,如花岗斑岩;将含斜长石斑晶的,称玢岩,如闪长玢岩。如含斜长石又兼有碱性长石和(或)石英斑晶,仍称为斑岩,如花岗闪长斑岩。含大量自形(有时半自形)铁镁矿物斑晶的斑状岩石,一般为中、基性或超基性脉岩,称作煌斑岩。辉绿玢岩是指含斜长石斑晶的基性浅成岩。钠长斑岩和苦橄玢岩分别是含钠长石斑晶和橄榄石斑晶的斑状浅成岩。无论是斑岩或是玢岩,都是岩浆作用两阶段结晶的产物。因此,它们的斑晶和基质之间矿物粒级悬殊。斑晶由早阶段岩浆结晶产生,形成于地下较深部位;而细粒或隐晶质基质为浅位晚阶段岩浆结晶产物。就最终侵位深度而言,斑岩和玢岩都属浅成岩,并常呈岩墙、岩脉、岩床或小侵入体产状。斑岩和玢岩随斑晶数量的减少和斑晶与基质之间粒度大小的接近而过渡为深成岩,如斑状花岗岩是相当于花岗斑岩的深成岩或半深成岩;又随斑晶数量减少和基质粒级减小(直至隐晶质或玻璃质)过渡为喷出岩,如斑状流纹岩是相当于浅成相的流纹斑岩的喷出岩。与斑岩或玢岩有关的金属矿产,常称为斑岩铜矿、斑岩钼矿、斑岩钨矿、玢岩铁矿等,它们都是与浅成岩浆作用和岩浆期后作用有成因联系的重要矿床。有些半风化的粗面质或粗安质斑岩,因含人体所需的多种微量元素,并被溶出,而称为药石──麦饭石。成分相当于辉长岩的基性浅成岩。显晶质,细-中粒,暗灰-灰黑色,常具辉绿结构或次辉绿结构。辉绿结构指辉石的平均粒径大于斜长石平均长度,呈现一颗辉石包裹许多斜长石的现象;如果辉石平均粒径小于或近似于斜长石平均长度,则呈现辉石局部地包裹斜长石或与斜长石相间,称为次辉绿结构。对于辉绿结构和次辉绿结构的成因的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由于浅成条件下矿物结晶顺序的早晚所形成。含较多填隙石英,或含由石英和正长石构成的填隙文象状交生体的辉绿岩,称石英辉绿岩,或拉斑辉绿岩;含沸石、正长石、霓辉石或霓石的,称碱性辉绿岩。易变辉石和紫苏辉石可以出现于石英辉绿岩中,橄榄石则可出现于碱性辉绿岩中。
       辉绿岩常呈岩床、岩墙、岩脉和岩席,也呈岩颈或岩株充填于玄武岩火山口中,辉绿岩的上述产状,是它区别于辉长岩和玄武岩的主要标志。大规模的辉绿岩侵入体,如众多的辉绿岩岩床或厚300~400米的辉绿岩板状地质体,往往出现于上覆盖层为中等厚度(约2000~3000米)的条件下,其原因是岩浆易于顺层或沿裂隙贯入。辉绿岩是上等建筑石料和铸石原料。

 楼主| 发表于 2013-3-2 10:2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火成岩的一个大类。SiO2含量小于45%。常与超基性岩并用的术语是超镁铁岩,指镁铁矿物含量超过75%的暗色岩石。大多数超基性岩都是超镁铁岩。超基性岩在地球上的分布有限,出露面积不超过火成岩总面积的0.5%,而且主要是深成岩。
       主要造岩矿物是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和角闪石。次要矿物为石榴子石、云母和斜长石等。副矿物有铬铁矿、 尖晶石、 钛铁矿、金属硫化物、铂族矿物和磷灰石等。蚀变矿物为各种蛇纹石、绿泥石、次生角闪石、滑石、水镁石、伊丁石、皂石、碳酸盐矿物、玉髓和次生石英等。
       可分为深成岩和喷出岩,通常包括橄榄岩、苦橄岩、科马提岩、麦美奇岩、金伯利岩、玻基橄榄岩、玻基辉石岩等。其中橄榄岩是超基性岩中最常见的岩石。含有一定数量碱性镁铁矿物的超基性岩为碱性超基性岩,此类岩石一般与碱性岩共生,故划入碱性岩系列。根据橄榄石、辉石和角闪石的相对含量以及国际通用分类方案,将超基性深成岩划分为若干岩石类型:①纯橄岩,橄榄绿色,橄榄石含量占90%以上。副矿物为铬尖晶石等,其量不超过10%。橄榄石为镁橄榄石和贵橄榄石,粒度由数毫米至数厘米,晶粒粗大的可形成巨晶纯橄岩。纯橄岩在超基性岩中以独立岩相、透镜体、脉体、铬铁矿体的岩石外壳等形式产出。当岩石中出现大量斜长石时,过渡为橄长岩,一般被划为基性岩类。②橄榄岩,主要由橄榄石和辉石组成,是超基性岩中最常见的岩石类型。③辉石岩,主要由辉石和橄榄石组成。根据辉石的种类、含量又可分为不同的岩石类型。具镶嵌结构、粒状结构、包含(橄)结构等。辉石岩在超基性岩和基性-超基性杂岩中呈单独岩相和岩脉产出。④角闪石岩,主要由角闪石组成,可含少量橄榄石、辉石、斜长石和金属矿物。角闪石一般为褐色普通角闪石。在大颗粒角闪石中常包含橄榄石,从而形成包含(橄)结构。⑤玻基橄榄岩,是一种超基性暗色熔岩,常与碱性玄武岩伴生。岩石具斑状和似斑状结构,斑晶为橄榄石和含钛普通辉石,基质为黄褐色玻璃或由含钛辉石、金属矿物和少量斜长石组成的微晶集合体。当岩石中辉石含量超过橄榄石时可过渡为玻基辉石岩。苦橄岩是橄榄岩的浅成-喷出相。主要产状是岩床、岩墙等小侵入体,其次是玄武质熔岩下部堆晶相。主要由橄榄石(含量为50~70%)和辉石组成。辉石多为普通辉石、含钛普通辉石,有时也出现铬透辉石、斜方辉石、基性斜长石、棕色角闪石、云母和金属矿物,偶尔见磷灰石。岩石为暗绿色,具微晶结构、粒状结构、嵌晶结构、填间结构等,常与玄武岩和辉绿岩伴生。当苦橄岩具斑状结构时则过渡为苦橄玢岩。
       超基性岩在化学成分上属硅酸不饱和系列。除辉石岩外,SiO2的含量均小于45%,Al2O3、Na2O、K2O含量低,而MgO、FeO含量很高。超基性岩多经蚀变作用,其中H2O、CO2含量往往较高,致使岩石的化学成分变化很大。
       超基性岩的镁铁比值MgO/(原子比)或含镁系数MgO/+MgO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特征数值。根据这些数值可分为镁质超基性岩、铁质超基性岩和富铁质超基性岩。
       超基性岩常见的、较典型的结构有粒状结构、镶嵌结构、包含(橄)结构、网格结构、海绵陨铁结构,有时可出现变形、出溶和扭折结构等。
       超基性岩经常发生蛇纹石化、绿泥石化、透闪石化、次闪石化、滑石化、碳酸盐化、水镁石化和硅化等次生蚀变。其中以蛇纹石化最为常见。蛇纹石化超基性岩在地表或断层带内,经长期风化淋滤作用常形成由玉髓、蛋白石、菱镁矿、褐铁矿、高岭石等组成的风化壳。
       根据超基性岩产出的地质环境和形态可分为:①独立的超基性岩体,其中又分层状和似层状基性-超基性侵入体,产于相对稳定的地质构造环境中、出露面积为几平方公里至数万平方公里不等。岩体的岩性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带和层状韵律构造。南非布什维尔德杂岩体是典型的层状岩体,中国康滇地区、秦巴地区有层状岩体出现。非层状基性-超基性侵入体,出露于不同构造单元。分布于造山带的岩体呈陡倾斜的单斜或岩墙状,分布于稳定区的岩体多具同心环状构造岩体一般以纯橄岩、橄榄岩和辉石岩为主,但往往伴生辉长岩。在具环状构造的岩体的中央部分多为偏基性岩相。中国燕山、龙首山等地均有分布。②蛇绿岩套中的超基性岩,此类岩石出露于蛇绿岩套的最底部和堆积岩相的下部,前者是板块俯冲和缝合线上的上地幔岩局部熔融后的残余物,后者多为岩浆结晶的辉石岩、橄榄岩和橄长岩。③碱性玄武岩和金伯利岩中超基性岩岩石包体,在中国和世界许多碱性玄武岩和金伯利岩中出现尖晶石二辉橄榄岩和石榴子石二辉橄榄岩的包体。它们是玄武岩和金伯利岩喷发时所携带的上地幔岩石碎块,有时也称之为幔源包体。④现代洋底超基性岩,在现代洋壳中存在超基性岩。它的成因与大洋中脊残留地幔有关。⑤陨石超基性岩,已陨落的石陨石绝大多数由超基性岩组成。
       与超基性岩有关的矿产主要是铬铁矿、铜镍矿、钒钛磁铁矿、铂矿、金刚石等。
 楼主| 发表于 2013-3-2 10: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成分与霞石正长岩相当的喷出岩。用锤击打这种岩石,丁当作响,故名。浅绿或浅褐灰色,脂肪光泽,致密。常具斑状结构,有时为无斑隐晶结构。主要矿物成分是碱性长石、似长石和碱性暗色矿物。有时有铁黑云母和贵橄榄石。碱性长石以透长石为主,次为歪长石、正长石、钠长石;而斜长石少见。似长石中常见的有霞石、白榴石、方沸石、方钠石、黝方石、蓝方石等。辉石多含钠质,常见霓辉石和霓石,有时有透辉石和钛辉石。角闪石也以富钠质为特征,如棕闪石、红钠闪石、钠铁闪石、钠闪石。只以斑晶形式出现。副矿物有磁铁矿、磷灰石、锆石、榍石、三斜闪长石、黑榴石等。
       按岩石中似长石种类,把响岩分为以下种属:①霞石响岩,通称响岩。主要由碱性长石、霞石和碱性暗色矿物组成。具规则晶形轮廓的透长石、霞石、碱性辉石常构成斑晶。如果基质中霞石较多,常形成自形的六方形和长方形切面,则称为响岩结构;如果基质以碱性长石为主,且晶体近于平行排列,霞石、碱性暗色矿物充填于长石微晶之间,则称粗面结构。②白榴石响岩,为灰白色或深灰色岩石,具斑状结构。透长石、白榴石和少量碱性辉石常构成斑晶,但不具霞石斑晶。有时白榴石仅见于基质中。白榴石中常含辉石、磁铁矿、磷灰石、透长石等包裹体,呈放射状或同心圆状排列。白榴石不稳定,常被透长石、钾霞石等交代而保留白榴石假象,这种响岩称假白榴石响岩。按似长石种属还可分出方钠石响岩、方沸石响岩、蓝方石响岩和黝方石响岩。响岩平均化学成分(%)为:SiO257.45,TiO20.41,Al2O320.60,Fe2O32.35,FeO1.03,MnO0.13,MgO0.30,CaO1.50,Na2O8.84,K2O5.23, H2O2.04,P2O50.12。
       响岩是一种很少见的岩石,约占所有喷出岩的0.1%常呈小岩流或充填于破火山口中。一般见于碱性岩分布区。中国山西紫金山、江苏娘娘山、辽宁顾家和西藏巴毛穷宗有分布。
  泛指富钠的海相硅铝质中性喷出岩。与细碧岩伴生,且有成因联系。由德国地质学家C.W.冈贝尔于1874年提出。原指产于德国的菲希尔特山的一种含钠长石的、野外肉眼观察极近似粗面岩的喷出岩。此类岩石的特征矿物是钠长石或钠长石-更长石。此外还有绿泥石、绿帘石、方解石。暗色矿物为黑云母和辉闪石类。角斑岩大多为斑状结构,显微镜下可见石英斑晶,且常有溶蚀现象。长石斑晶往往变化为绢云母和高岭土的集合体。闪石类矿物都是含钠质高的自形晶,但易变化为纤维假象角闪石。有时含辉石。基质中可含石英,很少见到玻璃质。角斑岩中常赋存有经济价值的矿床。如西班牙的里奥廷托的硫化物多金属矿床、中国甘肃白银厂的含金银多金属黄铁矿型铜矿床。也有人把日本的黑矿矿床与以上两矿床对比。
 楼主| 发表于 2013-3-2 10:31:17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种隐晶质、富钠贫钙、含钠质斜长石的基性火山岩。细碧岩一词由A.布龙尼亚于1827年提出,用以描述无斑或少斑、高钠富次生矿物的喷出岩。细碧岩的SiO2含量(重量%)与玄武岩的相仿,但变化范围较大,约44~55%;富碱,并常以Na2O含量(一般为4~6.5%)显著高于 K2O为特征。细碧岩的基本矿物组分是酸性斜长石(即钠长石或更长石)、绿泥石和铁钛氧化物,有时含绿帘石、阳起石、方解石和少量石英,偶尔含辉石和橄榄石。
       细碧岩的结构构造与玄武岩的相仿,但以填间结构、间粒结构和块状构造为常见。细碧岩常以海底熔岩流的形式产出。与水接触的熔岩的前峰或表层因淬冷作用,其中的钠长石和(或)辉石微晶,呈骸晶结构,铁钛氧化物呈树枝状结构;同时可能出现枕状构造,它的形态指示岩流顶面(枕状体向上突起和弯曲)和底面(向枕状体中心内凹或向下呈楔形)。枕状构造主要形成于水下斜坡,而不是在平坦的海底或地、洞穴中。细碧岩也可以具气孔构造、杏仁构造以及火山碎屑结构,但其数量和发育程底低于玄武岩。细碧岩还可形成小侵入体。细碧岩一般与角斑岩、石英角斑岩以及相应成分火山碎屑岩共生,称为细碧-角斑岩系;也可以与橄榄岩、辉石岩以及辉长质杂岩等组成蛇绿岩套。
       细碧岩的成因,尚有争议,存在以下3种流行的观点:①由细碧岩岩浆结晶形成,因为在细碧岩中见到众多的钠长石自形斑晶和燕尾状钠长石骸晶;②海底玄武岩在其结晶晚期或结晶后不久,其中的钙质斜长石受海水中钠的置换,转变为钠长石,多余的钙参与了富钙的绿帘石和方解石的生成,由此产生细碧岩;③玄武岩经埋藏变质作用形成细碧岩。
基性火山岩。是地球洋壳和月球月海的最主要组成物质,也是地球陆壳和月球月陆的重要组成物质。1546年,G.阿格里科拉首次在地质文献中,用basalt这个词描述德国萨克森的黑色岩石。汉语玄武岩一词,引自日文。日本在兵库县玄武洞发现黑色橄榄玄武岩,故得名。
       玄武岩主要矿物是富钙单斜辉石和基性斜长石;次要矿物有橄榄石、斜方辉石、易变辉石、铁钛氧化物、碱性长石、石英或副长石、沸石、角闪石、云母、磷灰石、锆石、铁尖晶石、硫化物和石墨等。
       按SiO2饱和程度和碱性强弱,玄武岩被分为两大类:①拉斑玄武岩(即亚碱性玄武岩),是SiO2过饱和或饱和的岩石。不含橄榄石和霞石,以含斜方辉石、易变辉石为特征。它的SiO2与全碱的关系是(Na2O+K2O)/(SiO2-39)的值小于0.37。②碱性玄武岩,SiO2不饱和,富碱。含橄榄石和副长石(如霞石)、沸石等,后两种矿物有时与碱性长石或钾质中长石、钾质更长石一起,呈填隙物产于基质中;不含斜方辉石、易变辉石,仅含富钙的单斜辉石,即透辉石质普通辉石。(Na2O+K2O)/(SiO2-39)的值大于0.37。上述两类玄武岩的进一步命名,一般以特征矿物为依据。其中重要的种属是粗面玄武岩(碱性长石的含量超过长石总量10%)、碧玄岩(副长石或沸石含量较高,并含橄榄石)、碱玄岩(不含橄榄石,其他同碧玄岩)、霞石岩及白榴岩(副长石为主要浅色矿物,不含或很少斜长石)、更长玄武岩(又名橄榄粗安岩,一种富含更长石的碱性玄武岩)、中长玄武岩(又名夏威夷岩,一种含中长石的碱性玄武岩)、细碧岩(含钠长石或更长石的海相拉斑玄武岩)、苦橄玄武岩(富含自形橄榄石的拉斑玄武岩)、 高铝玄武岩( Al2O3大于16.5%、矿物组成介于橄榄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之间的造山带暗色岩石,已不常采用)。
       月球玄武岩是构成月球的主要岩石之一,由月球外层约200公里深处形成的岩泉,经多次喷发(至少5次)在月表结晶(约1050℃)而成。是月球上最年轻的岩石,形成于距今33~37亿年间,几乎相当于已知的地球最古老岩石。月球玄武岩细粒、多孔,主要由辉石、斜长石和钛铁矿组成。其中辉石含量约50~59%,普通辉石多于易变辉石;斜长石约20~29%,为培长石或钙长石;钛铁矿含量约10~18%。次要矿物有橄榄石、铬铁矿-钛尖晶石、陨硫铁、铁、方英石、金红石、磷灰石、白磷钙矿、铜、云母、镍黄铁矿及若干尚未鉴定出的矿物。月球玄武岩的化学成分变化较大,特别是Al2O3和FeO,分别变化于7~25%和5~25%之间,一般以贫硅,富钛、铁为特点。
       玄武岩结晶程度和晶粒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岩浆冷却速度。缓慢冷却(如每天降温几度)可生成几毫米大小、等大的晶体;迅速冷却(如每分钟降温100℃),则可生成细小的针状、板状晶体或非晶质玻璃。因此,在地表条件下,玄武岩通常呈细粒至隐晶质或玻璃质结构,少数为中粒结构。常含橄榄石、辉石和斜长石斑晶,构成斑状结构。斑晶在流动的岩浆中可以聚集,称聚斑结构。这些斑晶在玄武岩浆通过地壳上升的过程中形成(历时几个月至几小时),也可在喷发前巨大的岩浆储源中形成。基质结构变化大,随岩流的厚薄、降温的快慢和挥发组分的多寡,在全晶质至玻璃质之间存在各种过渡类型,但主要是间粒结构、填间结构、间隐结构,较少次辉绿结构和辉绿结构。
       玄武岩构造与其固结环境有关。陆上形成的玄武岩,常呈绳状构造、块状构造和柱状节理;水下形成的玄武岩,常具枕状构造。而气孔构造、杏仁构造可能出现在各种玄武岩中。
       在爆发性火山活动中,炽热的玄武质熔岩喷出火口,随其着地前固结程度的差异,形成不同形状的火山弹:纺锤形火山弹、麻花形火山弹、不规则状火山弹,以及牛粪状、饼状、草帽状或蛇形和扁平状溅落熔岩团。
       玄武岩分布广泛,遍及各大洋和各大洲。主要呈岩被、岩流产出,并经常伴生一些玄武质火山碎屑岩。少数玄武岩呈岩墙、岩床、岩株或其他形式的浅成侵入体。
       玄武岩的产状表现为两种喷发方式:①裂隙式喷发,往往构成大面积的泛流玄武岩,裂隙式喷发通道经常表现为与玄武岩成分相仿的岩墙群,但它们往往被后来的岩流掩埋而不易发现。中国西南部大面积分布的峨嵋山玄武岩即是一例,它形成于晚二叠世,分布面积约26万平方公里,一般厚度为600~1500米,西部最厚处达3000米以上,属拉斑玄武岩类,显著富TiO2。在泛流玄武岩中,单个岩流平均厚度约10~100米,流动距离可达100~150公里以上一个地区的玄武岩往往由几次或几十次喷发形成,喷发间隔时间可长可短,有的长达几十万年。②中心式喷发,构成玄武岩火山锥及其邻近的熔岩流和火山碎屑岩。中国东部,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岛的广大地区,是一个以碱性玄武岩为主、兼有拉斑玄武岩的复合岩区,喷发于新生代,以中心式喷发为主,有数百座火山锥,尤以黑龙江-吉林、内蒙古高原、集宁-大同、南京地区、云南腾冲、广东雷琼地区和台湾为丰富。
       按产出的构造环境,玄武岩分 4种:①发育于深海洋脊的玄武岩。大致以每年1.5×10(吨速率自洋脊涌出,属拉斑玄武岩类,故又名深海拉斑玄武岩,以低含量的K2O、TiO2、全铁和P2O5、高含量的CaO,区别于其他玄武岩。由于海底扩张,来自洋脊的深海拉斑玄武岩成为洋壳的主要组成。②发育于洋盆内群岛和海山的玄武岩。一般由拉斑玄武岩和碱性玄武岩复合构成,其成因可能与上地幔热柱活动有关。③发育于岛弧和活动大陆边缘的玄武岩。一般近深海沟一侧和早期发育的是拉斑玄武岩,规模大,分布广,并可能是细碧角斑岩系列的组成部分;向大陆方向,碱含量增高,为碱性玄武岩,但也可以有拉斑玄武岩与之共生,它们形成于岛弧和造山活动最后阶段或稳定以后,通常规模较小而零散。所谓的高铝玄武岩以及共生的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等,出现于岛弧和造山带发育的中期。太古代晚期绿岩带的拉斑玄武岩,在成分和产状上可能相当于新生代岛弧的拉斑玄武岩。④发育于大陆内部的玄武岩。它包括由裂隙喷发的大规模泛流拉斑玄武岩和少量的碱性玄武岩,它们受陆壳花岗物质混染。
 楼主| 发表于 2013-3-2 10:32:51 | 显示全部楼层
玄武岩由玄武岩浆结晶形成。据推断,美国夏威夷和俄罗斯堪察加的玄武岩浆直接来自地下60~90公里深处,并常挟带近似上地幔的基本组成即二辉橄榄岩成分的深源捕虏体。因此,玄武岩浆起源于上地幔。利用玄武岩捕获的上地幔岩石包体,模拟进行的熔融试验表明,玄武岩浆可以由二辉橄榄岩部分熔融产生。

     与玄武岩有关的主要矿种是铜、铁、钛、钒、钴、冰洲石等。与玄武岩中二辉橄榄岩深源包体有关的某些橄榄石、石榴子石以及来自玄武岩的富铝普通辉石、刚玉、锆石等巨晶,可以作为宝石。此外,有些玄武岩是铸石、岩棉、石灰的理想原料,火山灰可作肥料用,与火山活动有关的矿水可作医用。
    SiO2近于饱和而碱质较高的中性喷出岩。与粗面岩相当的深成岩是正长岩。其 SiO2平均含量为 60%左右,Na2O+K2O为8~13%。粗面岩一般具块状构造,有时呈流状构造。通常有数量不等的斑晶,基质为全晶质粗面结构,当碱性长石微晶呈宽板状或近等轴粒状无定向排列时,称正长斑岩结构。有时可见球粒结构。粗面岩主要由碱性长石组成,并含少量斜长石、石英和铁镁矿物。据次要矿物种属,可对粗面岩作进一步命名,常见的有石英粗面岩、黑云母粗面岩、钠闪粗面岩、霓辉粗面岩、白榴粗面岩和蓝方粗面岩等。其中前两种岩石称钙碱性粗面岩,后三种称碱性粗面岩。
       关于粗面岩的成因,一种观点认为粗面质岩浆是派生岩浆,并且主要与岩浆同化作用有联系。另一种观点认为是碱性玄武岩浆分异作用的产物,分异作用有两种演化趋势。一是向碱度增大的方向发展,即碱性玄武岩→粗安岩→粗面岩→响岩;二是向酸度增大的方向发展,即碱性玄武岩→粗面岩→碱性流纹岩。
一种中性侵入岩。碱性长石和斜长石含量大致相当,石英含量<5%。英文名mon-zonite来自阿尔卑斯山区的一个地名Monzone。中国部分二长岩的化学成分:SiO2为56~62%,Al2O3为16~20%,Fe2O@S(3^0为2.6~3%,FeO为1.8~4.1%,MgO为1~1.7%,CaO为4~6.4%,Na2O为3.9~5.4%,K2O为2.9~4%。按主要暗色矿物成分,分角闪二长岩和云辉二长岩等。深成相二长岩的特征结构是自形斜长石和自形、半自形暗色矿物被他形钾长石所包裹,称二长结构。浅成相可具斑状结构,斑晶为斜长石和钾长石,称二长斑岩。二长岩可呈独立小岩株状产出,也可与正长岩、闪长岩伴生形成杂岩体。与二长岩有关的矿产主要是夕卡岩型铁矿。
       粗安岩(trachyandesite)
       成分与二长岩相当的、介于粗面岩和安山岩之间的火山岩。粗面安山岩的简称。呈白、灰、浅黄或红色。斑状及粗面结构,气孔-块状构造。斑晶主要由斜长石(中长石、更长石)和暗色矿物组成,基质主要为斜长石及碱性长石。有的斜长石斑晶由钾长石镶边,形成正边结构。有的碱度大的粗安岩还含有碱性暗色矿物(如霓辉石、钛辉石)以及很少的似长石。粗安岩化学成分的平均含量为:SiO2=56.00%,CaO=6.87%,Na2=3.56%,K2O=2.60%,以SiO2、K2O+Na2O、K2O较高,CaO较低,而与安山岩不同。在SiO2对(K2O+Na2O)关系上,它介于碱性玄武岩与粗面岩之间,是偏碱性岩石。据Na2O/K2O比值,可以进一步划分:>1.5的为钠质粗安岩;<1.5的为钾质粗安岩。
       粗安岩是在构造运动从活动趋于稳定时期火山喷发的产物,常见于晚造山期;或见于构造上相对稳定的地区。其岩浆主要来源于受深断裂影响的上地幔。粗安岩或与玄武岩、安山岩、流纹岩等共生,或与碱性玄武岩、粗面岩、响岩等共生。产状以中心式喷发的为主,大多为熔岩与火山碎屑岩互层产出。中国江苏、安徽的中生代火山岩中,常见粗安岩,并与铁、铜、黄铁矿矿床等有成因联系。
火成岩的一个大类。SiO2含量为52~65% (重量%)、长石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矿物。色率一般为20~35,呈中色-浅色。代表性岩石(喷出岩和侵入岩一一对应)是安山岩和闪长岩、粗安岩和二长岩以及粗面岩和正长岩,它们的全碱含量依次递增,CaO含量则依次递减,Na2O与K2O的相对含量,由Na2O>>K2O变化至Na2O≥K2O或Na2O2O。安山岩和粗面岩是两类常见的中性火山岩,它们的典型结构分别是交织结构(又称安山结构)和粗面结构。角斑岩是成分与粗面岩近似的富钠海相中性火山岩,它与细碧岩一起构成独立的钠质海相火山岩系列。玻安岩是高镁、低钛的安山质岩石,与拉斑玄武岩、细碧岩一起构成岛弧的早阶段火山岩系。冰岛岩是低铝、富铁的安山岩。安山岩可与玄武安山岩、英安岩、流纹岩组成钙碱性岩石系列,冰岛岩可与大量玄武岩以及英安岩、流纹岩组成拉斑质岩石系列,它们同属亚碱性岩系,产于活动大陆边缘或火山岛弧。一些富钾的安山岩、粗安岩、粗面岩,可以与玄武岩组成一套独特的岩石,称为橄榄安粗岩组合,也产于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以及裂谷带。鉴于中性岩既可以与基性岩或酸性岩密切共生,也可以与碱性岩有亲缘关系,因此它的成因十分复杂。即使是安山岩,也因它产出构造环境不同而有不同的成因解释。
 楼主| 发表于 2013-3-2 10:33:51 | 显示全部楼层
在空间上和成因上与碱超基性杂岩体有关的、主要由碳酸盐矿物组成的火成岩。carbonatite一词由挪威地质学家及矿物学家W.C.布勒格于1921年正式引入地质文献。
       岩石呈浅灰至灰白色;粒状结构,细至粗粒,有时呈巨晶结构;常为块状构造,有时见原生条带、球粒和球体构造。化学成分特殊,与一般硅酸盐岩浆岩相比,富CaO及CO2,贫SiO2及Al2O3;与沉积碳酸盐岩相比,富SiO2及Fe、Mg、Al、Ti、P等的氧化物,而CaO及CO2较低。主要组成矿物为方解石、白云石及铁白云石,偶尔见菱铁矿。此外,还富含多种(180种左右)次要矿物和副矿物,如辉石类、金云母、磷灰石、天青石、铈族稀土氟碳酸盐矿物、磁铁矿、铌钽矿物、铀钍矿物、萤石、碳硅石等。一般根据所含碳酸盐矿物分为:方解石碳酸岩、白云石碳酸岩、铁白云石碳酸岩和菱铁矿碳酸岩等。碳酸岩主要呈中心型侵入杂岩体产出,产状有中心岩株体、环状、锥状及放射状岩墙、岩床、岩流及岩被等。已知中心岩株由顶到底达 1万米。碳酸岩常发生强烈分离结晶作用、熔离作用和碱交代作用。碳酸岩的分布与深断裂有关,主要产于古老地台边缘断裂系及褶皱带内中间地块断裂带。空间上它经常与碱性岩-超基性杂岩体或金伯利岩共生。除南极洲外,所有大陆都有碳酸岩的分布。
       成因说法不同,有下列几种:
①超基性岩浆衍生的碳酸盐岩浆结晶生成;
②碱超基性岩浆分离出的富CO2热液交代碱性岩或超基性岩生成;
③富CO2的含矿热液充填围岩裂隙形成碳酸岩伴生的矿产种类多,这是它与其他岩浆岩的重要区别。主要矿产有铈族稀土、铌、铀(钍)、铁、钛、磷、铜、铅、锌、蛭石、萤石及碳酸盐原料等。
黑曜岩、松脂岩和珍珠岩的统称。其组成物质的80~100%为火山玻璃,是流纹质和英安质岩浆在地表快速冷凝的产物。三者主要的区别是含水量不同,其中黑曜岩含水量很低(<1%),松脂岩含水量很高(一般为4~10%),珍珠岩居中(一般为3~4%)黑曜岩呈深黑色,具玻璃光泽;松脂岩呈深灰色,带深褐色调;珍珠岩有两种,一种为深灰-黑色,具珍珠状裂开,另一种珍珠球粒与周围胶结物的颜色不一,一般球粒呈褐红色,胶结物为浅灰绿色。
       火山玻璃岩特别是珍珠岩具有膨胀性强(可比原体积扩大20~30倍)、密度低、导热性低和化学惰性等工艺性能,因而被人们用做隔热材料、助滤剂、油类吸附剂,以及农肥和农药的添加剂,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产。珍珠岩常与沸石和膨润土等矿产相伴生。火山玻璃岩一般呈火山穹丘和熔岩的边缘相产出,在火山灰流凝灰岩席内呈似层状、透镜状或团块出现。边缘相的火山玻璃岩具块状构造或角砾构造;火山灰流凝灰岩中的玻璃岩常具熔结凝灰结构;珍珠岩具珍珠结构。酸性火山玻璃岩普遍存在不同数量的斑晶、微晶和雏晶,常见的斑晶是透长石或石英,微晶主要是透长石,雏晶为球粒状、串珠状、针状或羽状。火山玻璃岩除少量结晶物质之外,其“玻璃”部分也并非完全玻璃态的非结构物质。在“玻璃”部分中存在大量的硅氧四面体(SiO)和造岩元素的阳离子。这些硅氧四面体不同程度地键合或聚合呈链状、环状、层状或三维骨架,其与结晶相的主要区别是硅氧四面体的连接是高度无序的,所以“玻璃”的物理化学性质很不稳定,有不断向有序化和结晶相转化的趋势,而且在热液和下渗水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沸石化、蒙脱石和其他粘土类矿物化等的蚀变作用。
黑曜岩、松脂岩和珍珠岩的统称。其组成物质的80~100%为火山玻璃,是流纹质和英安质岩浆在地表快速冷凝的产物。三者主要的区别是含水量不同,其中黑曜岩含水量很低(<1%),松脂岩含水量很高(一般为4~10%),珍珠岩居中(一般为3~4%)黑曜岩呈深黑色,具玻璃光泽;松脂岩呈深灰色,带深褐色调;珍珠岩有两种,一种为深灰-黑色,具珍珠状裂开,另一种珍珠球粒与周围胶结物的颜色不一,一般球粒呈褐红色,胶结物为浅灰绿色。
       火山玻璃岩特别是珍珠岩具有膨胀性强(可比原体积扩大20~30倍)、密度低、导热性低和化学惰性等工艺性能,因而被人们用做隔热材料、助滤剂、油类吸附剂,以及农肥和农药的添加剂,是一种重要的非金属矿产。珍珠岩常与沸石和膨润土等矿产相伴生。火山玻璃岩一般呈火山穹丘和熔岩的边缘相产出,在火山灰流凝灰岩席内呈似层状、透镜状或团块出现。边缘相的火山玻璃岩具块状构造或角砾构造;火山灰流凝灰岩中的玻璃岩常具熔结凝灰结构;珍珠岩具珍珠结构。酸性火山玻璃岩普遍存在不同数量的斑晶、微晶和雏晶,常见的斑晶是透长石或石英,微晶主要是透长石,雏晶为球粒状、串珠状、针状或羽状。火山玻璃岩除少量结晶物质之外,其“玻璃”部分也并非完全玻璃态的非结构物质。在“玻璃”部分中存在大量的硅氧四面体(SiO)和造岩元素的阳离子。这些硅氧四面体不同程度地键合或聚合呈链状、环状、层状或三维骨架,其与结晶相的主要区别是硅氧四面体的连接是高度无序的,所以“玻璃”的物理化学性质很不稳定,有不断向有序化和结晶相转化的趋势,而且在热液和下渗水的作用下很容易发生沸石化、蒙脱石和其他粘土类矿物化等的蚀变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13-3-2 10:36:56 | 显示全部楼层
橄榄石和辉石组成的超基性深成岩。橄榄石一般为镁橄榄石和贵橄榄石;辉石为斜方辉石和单斜辉石;少量矿物有石榴子石、云母、斜长石等;副矿物为铬尖晶石、钛铁矿以及其他金属矿物。在中国西藏的一些超基性岩中还发现了金刚石、石墨、碳硅石、锆石等矿物。在化学成分上橄榄岩以SiO2<45%、贫碱、富镁铁为特征。新鲜岩石为橄榄绿色,具粒状结构、镶嵌结构、包含(橄)结构、网络结构、填间结构、海绵陨铁结构、变晶结构、出溶结构、扭折结构。橄榄岩的蚀变作用有蛇纹石化、滑石碳酸盐化、绿泥石化、透闪石化、次闪石化、水镁石化、伊丁石化、皂石化、硅化等,其中以蛇纹石化最为常见。在蛇纹石化过程中橄榄石多变为利蛇纹石,斜方辉石多变为绢石。
       根据橄榄岩中辉石的种类和相对含量又可分为方辉橄榄岩、单辉橄榄岩和二辉橄榄岩。当岩石中出现原生角闪石时则过渡为角闪橄榄岩类或角闪石岩。橄榄岩可形成单独岩体或独立的岩相、玄武岩和金伯利岩的岩石包体、蛇绿岩套底部的残余上地幔岩石碎块。与橄榄岩有关的矿产有铬铁矿、铜镍矿、钒钛磁铁矿和铂矿等。
中性的钙碱性喷出岩。与闪长岩成分相当。andesite一词来源于南美洲西部的安第斯山名 Andes。分布于环太平洋活动大陆边缘及岛弧地区。产状以陆相中心式喷发为主,常与相应成分的火山碎屑岩相间构成层火山。有的呈岩钟、岩针侵出相产出。安山岩火山的高度最大,一般高500~1500米,个别可达3000米以上。
       安山岩的色率一般为20~35,手标本上呈灰、黑、红、紫、褐等色,蚀变后呈绿色,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斜长石及暗色矿物。其中斜长石以中长石、拉长石为主,常具环带及熔蚀结构。常见暗色矿物有辉石(普通辉石、紫苏辉石)、角闪石和黑云母。基质主要为交织结构及安山结构(玻基交织结构),由斜长石(更长石、中长石为主)微晶、辉石、绿泥石、安山质玻璃等组成,碱性长石、石英少见,仅个别填充于微晶间隙中。副矿物以磷灰石及铁的氧化物为主。气孔、块状构造,有的气孔被方解石、石英、绿泥石等充填,形成杏仁构造。
       安山岩中SiO2含量变化较大(52~63%),平均含量为58.17%。98.5%的安山岩的SiO2过饱和,出现标准矿物石英(多小于15%)。安山岩按SiO2含量可分为两种:含52~57%的为玄武安山岩;含57~63%的为安山岩安山岩的里特曼指数,即(K2O+Na2O)(/(SiO2-43)比值,一般小于3.3,属钙碱性安山岩平均化学成分为SiO2=52.4%,Al2O3=17.17%,CaO=7.92%,Na2O=3.67%,K2O=1.11%,以SiO2较低,CaO较高,全碱小于5.5%,Na2O>K2O为特征。安山岩与玄武岩常不易区别,一般认为,SiO2>52%,色率<40%的为安山岩;反之为玄武岩。
       从岛弧、活动大陆边缘向大陆内部,安山岩的碱度一般变大,钾质增高。安山岩类在造山隆起区,随构造活动的加强,多向流纹岩方向演化;而在凹陷区,随构造活动的减弱,常向粗面岩,甚至响岩方向演化。
        关于安山岩的成因,通常有3种看法。①分异说,认为安山岩是玄武岩浆分异产物,其主要根据是,安山岩常与玄武岩共生,而且两者的(Sr/(Sr初始值相似。②同化说,认为安山岩是玄武岩浆同化花岗质大陆壳的结果,其主要根据是,安山岩成分介于玄武岩与花岗岩之间,而且安山岩主要分布于大陆壳区。③从板块构造运动论说安山岩浆起源,即当大洋板块俯冲于大陆板块之下时,洋壳及其上覆沉积物受高温、高压影响,转变为角闪岩、石英榴辉岩,再经部分熔融可形成安山岩浆;此岩浆上升进入地幔楔形区后可与地幔岩反应成辉石岩,再经部分熔融,能形成安山岩浆;大洋沉积物中水及水化的大洋壳中水,在俯冲到一定深度时脱出,上升至上覆的地幔楔形区,使地幔富水,富水地幔部分熔融也能形成安山岩。实验资料证明,在压力3×10(帕时,安山岩的熔点最低;而且1~1.5×10(帕时,富水橄榄岩部分熔融即可产生安山质熔体。第三种安山岩成因观点现在被多数人接受。
       安山岩是很好的建筑材料,又是化工上的耐酸材料。有关的矿床有铁、铜、金、银、铅、汞等,矿床主要与安山岩的青盘岩化有关,中国台湾省的金瓜石金矿及墨西哥银矿均属此类型。
酸性岩(acid rock)
       火成岩的一个大类。SiO2含量大于65%(重量%)、富长石和石英。色率一般小于15,呈浅色。代表性岩石(喷出岩和侵入岩一一对应)是英安岩和花岗闪长岩、流纹岩和花岗岩。霏细岩是隐晶质无斑或少斑的流纹岩;黑曜岩、松脂岩和珍珠岩是一些含不等量水的、成分与流纹岩相仿的玻璃质酸性火山岩(见酸性火山玻璃岩);花岗岩和花岗闪长岩又合称为花岗质岩石或花岗岩类岩石(有时还扩大包括石英闪长岩)。紫苏花岗岩因含紫苏辉石而得名,但它是一组与高级变质作用有关的侵入岩或变质岩系列;环斑花岗岩因具特征的长石的环斑结构而得名,它可以由岩浆结晶形成,也可以是变质成因。同样,分布最广泛的花岗岩的成因,也多种多样。因此,作为上部陆壳主要组成的酸性岩,特别是其中的花岗岩,是人们认识大陆地壳形成的重要窗口。各种花岗岩类岩石常包裹数量不等的岩石包体,与其寄主的花岗岩相比,包体的粒度较小、颜色较深、铁镁矿物含量较高。它们可以是捕虏体、同源包体、残留体、残影体或因岩浆混合作用而形成的淬冷包体。因此,包体的类型和组合是识别花岗岩类成因和深部地壳组成的重要依据之一。与酸性岩有关的最重要矿产是钨、锡、铍、铜、铅、锌、铁、金、铌、钽、稀土以及沸石、叶蜡石、明矾石、萤石等。
 楼主| 发表于 2013-3-2 10:37:29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种显晶质酸性深成岩。以长石、石英浅色矿物为主,总量一般超过80%。肉红色至浅灰色。相应的喷出岩是流纹岩。granite一词于1596年首次提出,用以形容一种粒状的岩石。
       石英为花岗岩的主要矿物,其量为20~50%。长石以钾长石为主,斜长石为次,长石总量一般为60~70%。暗色矿物主要为黑云母,有时伴有白云母、普通角闪石或(和)辉石。色率一般低于10。副矿物含量通常小于1%,偶尔高达3%,常见的有磁铁矿、钛铁矿、锆石、磷灰石和榍石等。
       常呈半自形等粒结构,其中暗色矿物具有较完整的晶形,长石常具部分的晶形,但斜长石形态一般较钾长石完整,石英一般为他形。按平均粒径可有细粒、中粒和粗粒之分。花岗岩有时也具有特征的文象结构,表现为钾长石和石英的规律连生,石英在钾长石中呈定向排列,犹如象形文字。花岗岩有时呈斑状结构,斑晶主要为长石和石英,称斑状花岗岩。在花岗岩中,可以存在各种岩石包体。按成因大致可分 3种类型:①捕虏体,为不规则的围岩碎块,富集于岩体边部。它们与岩浆发生不同程度的反应,是岩浆侵入作用的重要标志。②析离体,由岩浆早期结晶的矿物凝聚而成,一般色率较高,但粒径与周围岩石无明显差别。③残留体和残影体,是早期岩石受到交代作用逐渐被改造为花岗质岩石时由于改造不彻底而在岩体内留下了早期岩石的残迹,隐约可见原有岩石的层理和片理。此外,有些花岗岩,特别是碱性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常可见晶洞构造。洞壁内有石英、电气石、绿柱石等晶簇生长,洞体大小不均,一般为几毫米,有时达数十厘米。由于花岗岩浆冷却结晶过程中的收缩作用,在岩体内部可发育原生节理,即纵节理、横节理和水平节理等。在自然营力的长期作用下,由于某些岩块的崩落,常造成陡峭的峰峦,是理想的游览胜地。驰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便是由花岗岩组成的。
       花岗岩类是构成大陆地壳的主要岩石类型之一,广泛分布于不同时代的褶皱带和前寒武纪地盾区。中国花岗岩类的分布广泛,尤其在中国东南和东北诸省,分布更为集中。中国东南花岗岩出露面积达20余万平方公里,约相当于该区总面积的1/5。
       碱性岩(alkaline rock)
       火成岩的一个大类。通常含似长石和(或)钠质辉石(碱性辉石)和(或)钠质角闪石(碱性角闪石)。
       分类
       碱性岩在化学成分上(Na2O+K2O)与Al2O3SiO2分子数的比值大于1:1:6。其中Al2O3或SiO2不足,或两者均不足。据此可把碱性岩分为3个亚类:①SiO2充足或过量,Al2O3不足,岩石主要由碱性长石、钠质辉石和(或)钠质角闪石组成,可以有石英存在。如碱性花岗岩、碱流岩、英碱正长岩。②Al2O3充足或有余,SiO2不足,岩石由长石、似长石、云母、角闪石、普通辉石、刚玉等组成,如云母流霞正长岩等。③SiO2和Al2O3均不足,岩石由似长石、钠质辉石和(或)钠质角闪石、异性石、碱性长石等组成,如霞石正长岩。
       火成岩分类与大部分碱性岩有关。碱性岩中必须含似长石和(或)钠质辉石和(或)钠质角闪石。因此,暗色矿物对碱性岩分类具有十分重要意义。苏联岩石学家H.A.叶里谢也夫等的分类着重强调了暗色矿物的作用。
       时、空分布
       碱性岩多分布在地盾地台的边缘隆起区或裂谷带和已固结的褶皱带中。常出现在构造-岩浆旋回晚期和末期。分布常受规模较大的断裂所控制。在少数情况下,也有同造山运动的碱性岩体。较稳定的地质环境是生成碱性岩浆的重要条件,因为:①在此种地区热梯度较缓,岩浆来源较深,构造运动较少,岩浆分异易趋完善;②岩浆处于相对封闭系统,挥发组分不易逸失而得以集聚;③混入组分较少。另一方面,岩浆的上升又不得不借助大的断裂及构造运动。但碱性岩浆在活动过程中并非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其本身的动力也起着积极作用。碱性岩常构成环形及锥形岩体(特别是在地台区),此种断裂便是岩浆本身动力的产物。
       碱性岩浆活动各地质时代都有,并有规律性。例如:自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俄罗斯的科拉半岛经西伯利亚至俄罗斯东部环太平洋地区,碱性岩岩浆活动在时代上依次由老至新;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碱性岩浆活动多在元古代及古生代;乌拉尔、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的碱性岩多为古生代(加里东期、海西期)的产物;俄罗斯东部环太平洋地区新生代(喜马拉雅期)的碱性岩流很发育。这些地区碱性岩浆活动在时代上依次由老到新。总的说,古生代以前的碱性岩以侵入体占优势,而中、新生代的碱性岩则以喷出岩居多。
       有关的矿产
       与碱性岩有关的有经济价值的成矿矿物主要为 Nb、Ti、Zr、REE、Al、Be的氧化物、硅酸盐;Ca和REE的磷酸盐也具重要意义。
       碱性岩浆的成因
       碱性岩浆生成的途径很多,难以用任何一种理论概括全貌。美国岩石学家N.L.鲍温认为基性岩浆由于辉石的结晶分离作用,可产生硅酸不饱和的碱性熔体。正长石的非一致熔融和白榴石的聚集,可由硅酸饱和的岩浆产生含似长石的岩石。角闪石的结晶分离或下沉作用及角闪石和黑云母的熔蚀可生成硅酸不饱和的碱性岩浆。前苏联岩石学家..保尔卡诺夫和..叶利谢耶夫认为霞石正长岩常与碱性辉长岩组合;而正长岩常和霓霞岩-磷霞岩在层状侵入体中出现,是受结晶分异作用的原理所制约。他们强调碱性岩浆侵位时的重力浮选作用。前苏联岩石学家..列文生-列星格认为液体不混溶作用在岩浆发展过程中是一个重要因素。前苏联地质学家 ..毕利宾发展了原始玄武岩浆在结晶前的岩浆分异作用的假说。他认为引起这种分异作用的原因是由于在这种熔体中离子组合成络合物分子构造,这些分子的扩散速度不同,使岩浆室边缘带生成碱度很高的岩相。美籍加拿大地质学家R.A.戴利,前苏联岩石、矿床学家、地球化学家..科尔任斯基,英国矿物学家C.E.蒂里,中国岩石学家吴利仁等认为由花岗岩浆生成霞石正长岩等碱性岩的过程中,围岩(特别是碳酸盐、含盐层、基性岩、超基性岩)对岩浆的同化、混染作用不容忽视。一些岩石学者用含挥发分的透岩浆溶液的交代作用解释固结的褶皱带中碱性花岗岩类和碱性辉长岩类岩石的成因。前苏联岩石学家..库兹涅佐夫以基性岩和超基性岩生成时与其相伴随的一种原始富含碱质的“透岩浆溶液”相作用,来说明碱超基性岩的成因。霞石化被许多岩石学者确认,而霓长岩化对碱性岩的生成亦有重要意义。一些碱性片麻岩亦被认为是交代作用的产物。R.A.戴利认为当玄武岩浆侵位时,自沉积岩进入其中的水导致粗面岩质分异物的发育。
 楼主| 发表于 2013-3-2 10:38:45 | 显示全部楼层
全晶质中性深成岩。主要由斜长石(中-更长石)和一种或几种暗色矿物组成,后者总量一般为20~35%。不含或仅含少量的钾长石,一般不超过长石总量的10%。不含或含极少量石英,其量不超过浅色矿物总量的 5%。暗色矿物以角闪石为主,有时有辉石和黑云母。副矿物主要有磷灰石、磁铁矿、钛铁矿和榍石等。19世纪初、中期,闪长岩和辉长岩的划分标准分歧较大,命名混乱。至20世纪初,取得基本一致的意见:以斜长石的牌号An50为界,小于An50称闪长岩;大于An50称辉长岩。
       闪长岩一般呈半自形粒状结构,有时斑状结构。常呈块状构造。闪长岩分布有限,在整个火成岩分布面积中闪长岩不及2%。多数呈岩株、岩墙、岩床、岩盖等小型侵入体产生。既可呈独立岩体,也可与其他深成岩,特别是花岗岩类岩石伴生。闪长岩有的直接来自中性岩浆的结晶作用;有的是通过花岗岩浆同化富钙、铁、镁质岩石而成;也有的是基性岩浆在深部结晶分离的结果。闪长岩常见的次生变化有钠长石化、绿帘石化、绢云母化等。中国华北及长江中下游地区与铁、铜矿床有成因联系的岩石主要是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闪长玢岩。
  介于安山岩和流纹岩之间的、相当于花岗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成分的隐晶质火成岩。灰色、浅红色或浅绿色。主要由斜长石(更长石或中长石)、石英和碱性长石组成,含少量铁镁矿物(黑云母、角闪石或辉石),其中石英含量一般小于20%,碱性长石含量显著低于斜长石。并随石英和碱性长石的增加或减少,过渡为流纹岩或安山岩。英安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也介于流纹岩和安山岩之间。
一类深色、具煌斑结构、含较多挥发组分的中、基性或碱超基性火成岩。常呈岩墙产出。煌斑岩的SiO2含量一般为30~56%(重量),富FeO、MgO、Na2O和K2O(前两项含量合计约14~27%,后两项约3~10%)。此外,H2O、CO2、S、P2O5、Ba和稀有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化学成分类似的其他火成岩。因此,煌斑岩在矿物成分上的特点是:富铁镁矿物,如橄榄石、辉石、 角闪石和黑色云母等;总含量一般大于35%,使岩石呈暗色;同一种铁镁矿物往往同时出现于斑晶和基质中;斑晶中铁镁矿物呈自形(有时半自形),构成煌斑岩特有的煌斑结构;长石和副长石限于基质中;方解石和沸石以及其他水热矿物多半是原生矿物,有时它们与副长石等一起,构成眼球体(常见于碱性煌斑岩中),它由熔体不混溶作用,形成于水气压力升高、熔体沸腾的岩浆结晶晚期;黄长石可出现于碱超基性煌斑岩中;此外,煌斑岩还可含不定量的磷灰石、榍石、磁铁矿、绿泥石、蛇纹石、滑石、硫化物等。
       根据所含矿物的组合情况和相对含量,可以对煌斑岩作进一步命名。其中闪正煌岩、闪斜煌岩、云正煌岩和云斜煌岩等四种钙碱性煌斑岩是最常见的,它们常与后造山期花岗岩花岗闪长岩和闪长岩共生,常包裹各种岩石捕虏体和长石、石英捕虏晶以及长石、铁镁矿物巨晶。方沸碱煌岩、黑云沸煌岩、霞闪正煌岩和霞闪斜煌岩等为碱性煌斑岩,较少见,常含碱性长石、普通辉石、钛普通角闪石和磷灰石巨晶,并可含二辉橄榄岩、辉石岩包体和麻粒岩捕虏体。黄长煌斑岩是罕见的碱超基性煌斑岩,常包裹二辉橄榄岩包体以及单斜辉石、斜方辉石、黑云母、角闪石巨晶。后两类碱性和碱超基性煌斑岩与碱性杂岩和(或)火成碳酸岩共生。
       煌斑岩除呈岩墙产出外,还可以呈岩脉、岩床或岩颈产状。
       关于煌斑岩的成因,说法不一,流行观点有以下几种:①由上地幔岩石在富CO2等挥发组分条件下,经部分熔融产生,类似于金伯利岩成因。②由形成花岗质岩石的残余岩浆,分异出基性岩浆,从而结晶出煌斑岩。③由富挥发组分的玄武岩浆结晶而成,挥发分H2O和CO2促使煌斑岩中黑云母和角闪石等自形斑晶的形成、运动、浮起和圆化。④由于水热气流的碱交代作用,使玄武岩脉转变为煌斑岩。⑤岩浆液态不混溶作用或同化混染作用,也能形成煌斑岩。
       钾镁煌斑岩是一类煌斑岩状、呈次火山或喷出产状的火成岩。它在化学上富K2O和MgO,有时还富 TiO2,但SiO2基本饱和。它的特征矿物是白榴石金云母、钾-碱镁闪石和硅锆钙钾石。主要岩石是透辉白榴岩、白榴金云煌斑岩、金云白榴斑岩和镁铁白榴金云火山岩,它们有时呈凝灰岩状外貌产出。钾镁煌斑岩可含金刚石,澳大利亚西部阿吉尔火山通道(Argyle  Diatreme)就因钾镁煌斑岩富含金刚石(每吨岩石中含1.03克)而著名于世。由于钾镁煌斑岩常与金伯利岩共生,因此它的成因就与金伯利岩的形成相联系,有人认为它是中、低压力下金伯利岩浆的分异产物。
 楼主| 发表于 2013-3-2 10:46:14 | 显示全部楼层

火成岩1.

本帖最后由 内蒙古爱好者 于 2013-3-2 10:46 编辑

火成岩1

火成岩1
 楼主| 发表于 2013-3-2 10: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火成岩2.

本帖最后由 内蒙古爱好者 于 2013-3-2 10:47 编辑

11_9259_7c79c27e547690f.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3-2 10:50:59 | 显示全部楼层

火成岩3.

本帖最后由 内蒙古爱好者 于 2013-3-2 10:53 编辑

11_9259_e1a36027cbe124f.jpg
 楼主| 发表于 2013-3-2 10:54:07 | 显示全部楼层

火成岩4.

本帖最后由 内蒙古爱好者 于 2013-3-2 10:54 编辑

u=1409932516,1233214036&fm=23&gp=0.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中陨网✪国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11-24 09:01 , Processed in 0.083849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