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石头会“下蛋”吗?看见过那圆滚滚青赤色的石蛋吗?贵州省黔南州三都水族自治县有个姑挂村,那里的岩石上长年都在“下蛋”,这种蛋很大,小的几十公斤,大的上百公斤,甚至还有“双黄蛋”。
姑挂村靠山吃山,建房修猪圈用的是石头,休息的凳子也是石头,在村民眼里,“石蛋”是一种吉祥之物——团团圆圆,又实用。赶集的日子,往往有村民用架子背着沉甸甸的石蛋,手里擒逢自家老母鸡下的鸡蛋,一起到集上卖,碰巧遇到从城里来搜寻奇石的人,石蛋说定就可以卖个好价钱。
在村里的小河滩上,偶尔也发现熟透的石蛋,从山上滚下来,经河水的冲洗和河中碎石碰撞和磨擦,那石蛋越发显得光滑圆润。
“石蛋”是怎样形成的?香港大学地质系教授陈龙生认为,此处山岩属“下泥盆纪”地质层,形成已有四、五亿年。在岩石最初形成的阶段,由于原始成份的差异和开头的不同,经过漫长的挤压,就形成了今天这样的“石蛋”。
有的地质学家和生物学家则通过“石蛋”外表的纹路分析认为,可能是由于岩石所含物质的差异在地壳中受地热影响而形成的一种晶体,在运动中逐渐脱离岩石,镶嵌在疏松的山体中,最终形成“石蛋”。
贵州的地质学家认为,“石蛋”虽像恐龙蛋,但绝对没有恐龙基因。在久远的年代是汪洋大海,有些物质在压力作用下被搓成球状,当沧海变桑田后,由于球体的密度与其周围物质的密度不同,周围的岩石风化较快,球体失去依托,于是脱壳而出,形成了“石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