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查看: 4399|回复: 7

陨石: 要从小行星开始认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3-6 07:04: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首都机场 于 2017-3-6 08:04 编辑

                                                        陨石: 要从小行星开始认识

                                         下面刘凤山自己的现有的水平,供参考。

                                             小行星

         陨石90%是来自我们太阳系以内的产物,而这90%的绝大多数又是来自火星与木星之间的小行星环带(见下图)小部分来自月球和火星等其它星体(慧星除外)
                                                                                                                                              002nDFmTzy79fmFlRYze7&690.jpg

          小行星是太阳系内类似行星环绕太阳运动,但体积和质量比行星小得多的天体。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6亿公里的小行星密集区域(大约两倍于地球与火星的距离)在火星与木星之间的这个空挡地带未能积聚形成一颗大行星,结果留下了大批的小行星。小行星带由原始太阳星云中的一群星子(比行星微小的行星前身)形成。但是,因为木星的重力影响,阻碍了这些星子形成行星,造成许多星子相互碰撞,并形成许多残骸和碎片。
  
        小行星是太阳系形成后的物质残余。从1925年起,新发现的小行星算出轨道后,要经过两次以上的冲日观测,才能赋与永久编号和专用名称,有的小行星用古代西方神话中的人物命名,有的则由发现者给与其他名称。目前有永久编号的小行星已达3000多颗。小行星是围绕太阳旋转为数众多的小天体。根据估计,小行星的数目应该有数百万,微型小行星则只有鹅卵石一般大小,而最大型的小行星现在开始重新分类,被定义为矮行星。  
  
       直径超过240公里的小行星约有16个。它们都位于地球轨道外侧到土星的轨道内侧的太空中。而绝大多数的小行星都集中在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其中一些小行星的运行轨道与地球轨道相交,曾有某些小行星与地球发生过碰撞。小行星中最大的是谷神星,它的直径为1000公里,质量为(11.7±0.6)×1023克。除了谷神星等几颗较大的小行星外,其他小行星的直径和质量都很小。照相巡天观测发现亮度大于照相星等21.2等的小行星有50万颗,小行星的总质量约2.1×1024克相当于地球质量的0.04%。如果将所有的小行星加在一起组成一个单一的天体,那它的直径还不到1500公里——月球的半径还小。
   
        小行星典型的自转周期为8-9 个小时,小行星的自转轴取向毫无规律,呈随机分布。少数较大的小行星可能是球状的,但大多数的形状是不规则的。有的小行星还有自己的卫星。 绝大多数小行星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的小行星带内,轨道半长径界于2.2-3.2天文单位之间,平均为2.77天文单位,少数小行星的轨道半长径比火星小或比木星大。它们的偏心率和轨道倾角多界于大行星和慧星之间,平均为0.15和9.4°。

       小行星的亮度有周期性变化,这是由于它们表面各部分的反照率不同及它们的自转引起的。小行星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它们的视亮度跟它们同太阳和地球的距离有关,也跟它们的表面反照率有关。最亮的小行星是灶神星。目视星等为6.5等。

       小行星带包含两种主要类型的小行星。在小行星带的外缘,靠近木星轨道的,以富含碳值的C-型小行星为主,此类小行星占总数的75%以上。与其它的小行星相比,颜色偏红而且反照率非常低。它们表面的组成与碳粒陨石相似,化学成分、光谱特征都是太阳系早期的状态,但缺少一些较轻与易挥发的物质(如冰)

        靠近内侧的部分,距离太阳2.5天文单位,以含硅的S-型小行星较为常见,光谱显示其表面含有硅酸盐与一些金属,但碳质化合物的成分不明显。这表明它们与原始太阳系的成分有显著区别,可能由于太阳系早期的熔解机制,导致分化的结果。相对C-型小行星来说,此类小行星有着高反射率。在小行星带的整个族群中约占17%
  
       还有第三类的小行星,总数约占10%的M-型小行星。它们的光谱中含有类似铁-镍的谱线,显白色或轻微的红色,而没有吸收线的特征。M-型小行星推测是由核心以铁-镍为主母体经过毁灭性撞击形成。在主带内,M-型小行星主要分布在半长径2.7天文单位的轨道上。据资料显示,有98.5%的小行星都是在这里被发现的。

                                     002nDFmTzy79f7tQcrO7c&690.jpg

       根据以上的三类光谱显示,小行星的主要物质就是石头和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石陨石、石铁陨石、和铁陨石等三大类所组成的小行星。另外,小行星因没有类似于地球等其它行星特有的:如火山.地下水等地质活跃的构造,它是个死星。所以,在陨石中也就不可能出现因地质板块运动而被挤压的条纹壮和分层壮。

       在科学上这无疑是对“潘书湘在广西陨落区发现大型动物骨骼——牙床陨落物体陨石”什么“刘威火星陨石上的动物肖像”什么“火星原煤陨石”什么“硅化木陨石”等等,特别是近期又出现的什么喝“陨石水”什么“振动频率陨石”及什么“陨石养生保健”等伪科学的彻底否定。

      那些伪科学忽悠骗子和矿物盲们,他们把自己没有见过的地球上石头先包装成陨石,然后再用伪科学给予忽悠神话,从而达到他骗取鉴定费或高价出售他捡来的烂石头。

                                  002nDFmTzy79fmJrVLac8&690.jpg


                                      大气层对陨石的变化

层序
高度
温度分布变化
对流层
0~17千米
温度: 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平流层
17~50千米
温度: 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中间层
50~80千米
温度: 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暖层
80~500千米
温度: 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外层
500~1000千米
温度: 随着高度的增加而升高     
     
                                                                                                                                        002nDFmTzy79feI9jZ30d&690.jpg

        对流层显著的天气现象复杂多变,云,雨,雪,雷电等主要的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

        平流层则因离地面远,大气以水平流动为主。是飞机的理想高度。
        中间层又称高空对流层,它也是上冷下热,对流明显。(离臭氧层又远了)

        热层又称暖层从热层底部向上,大气温度迅速增加,达到温度梯度消失时的高度,即为热层顶。热层顶高度随太阳活动变化很大,通常在300~500千米之间,气温可达1000℃以上。

       暖层最大的特点是,温度达1000℃以上,像铅、锌、锡、锑、镁、钙、铝、银等金属,在这里也都会被熔化掉。
  
       逃逸层
      “外层”“逃逸层”,地球大气的最外层。热层(暖层)以上的大气层称为逃逸层。逃逸层空气极为稀薄,其密度几乎与太空密度相同,故又常称为外大气层。由于空气受地心引力极小,气体及微粒可以从这层飞出地球致力场进入太空。逃逸层是地球大气的最外层。逃逸层的温度可高达几千度;大气已极其稀薄,其密度为海平面处的一亿亿分之一。

        暖层逃逸层,这是给潘书湘的什么“水冰包容体陨石”一个最有力的大耳光。因为逃逸层几千度高温“水冰包容体陨石”它根本就进不来!同时,小行星缺少一些较轻与易挥发的物质(如冰)。所以,潘书湘他连最基本的一些天文地理和矿物知识都不懂,只会胡编乱造,到处乱忽悠。

       其中也包括“石英陨石”和“玛瑙陨石”之说,石英和玛瑙,它只能来自地壳的硅铝质部分,同时必需要经过地表水流的搬运、簸选和沉积才能形成。而在小行星的地带中(谷神星除外)还没有哪个小行星具有像我们地球这样有圈层分异条件的存在,所以,陨石中是不可能有肉眼可见的石英和玛瑙,同时,石英和玛瑙的耐高温程度并不算太高1300多度便可被熔化,它本身也不是晶体,比一般石英晶体更易熔解的多。而陨石穿越大气层时的表面平均温度是3000--4500度,前局部温度可达上万度以上,虽然时间很短,但足以熔融。

        同时,小行星它是个死星,不具有像我们地球这样的有火山、有地下水等地质活跃的构造,不具有像我们地球这样有圈层分异条件的存在,所以,小行星它就不具有自己产生石英和玛瑙的条件。(谷神星除外)

                                  002nDFmTzy79f82HYr082&690.jpg
                                                                     这是小行星行刚进入大气层的情景


                                                                                                                                    (完待续)









发表于 2017-3-6 10:43:0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的一家之言,非常科学易懂。老师幸苦啦。赞一个。
发表于 2017-3-6 13:19:2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你好!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小行星在逃里母体时就以是石英结构。
 楼主| 发表于 2017-3-6 13:23:44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主圣安 发表于 2017-3-6 13:19
老师你好!有没有这样的可能小行星在逃里母体时就以是石英结构。

小行星它是个死星,不具有像我们地球这样的有火山、有地下水等地质活跃的构造,不具有像我们地球这样有圈层分异条件的存在,所以,小行星它就不具有自己产生石英和玛瑙的条件。
发表于 2017-3-6 13:58: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相信老师说的小行星不产生石英。那石英陨石会不会从别的天体来的,而那个天体就有温度和水。比如很早的火星。。为什么老师一定要强调陨石都从小行星带来的。我相信一定有类地行星的成在。只能说小行星带更容易逃逸。
发表于 2017-3-6 14:21:0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我反个话题请教下你,陨石中肉眼看不见的石英是如何形成的。
发表于 2017-3-6 14:39:2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师的心意我赞成,是该立法对没有科学的依据的假陨石坑害老白姓给予严打。只要不害人,陨石是可以发辉想像的。
发表于 2020-4-18 09:21:03 | 显示全部楼层
移到基础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中陨网✪国陨网 ( 冀ICP备10012798号-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GMT+8, 2024-6-2 02:00 , Processed in 0.066083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5

© 2001-2024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