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白雪香梅 于 2014-9-4 20:16 编辑 
 
 百度震裂锥:shatter cone     在高应变率环境 下,靶岩出现呈圆锥形,锥面 呈现辐射 状条纹沟槽 ,凸出部分表面呈圆弧 ,沟槽为三角形 的一种非常特殊的岩石 结构构造。震裂锥形成的冲击波压力约2~4GPa。有些震裂锥表面还附有叠式次生锥体 ,但它不具有地质 构造中的叠锥构造之横向脊和纤维 结构。震裂锥规模从小于1cm到十几米,锥角 一般在66°~120°之间。岩石的不均一性可以改变震裂锥的习性、大小、锥面条纹间距、完整性和重叠性。一般隐晶质 ,致密的岩石比孔隙度 大、软岩 更容易出现震裂锥,锥顶较尖,锥面条纹细密。锥尖指向撞击点,可作为鉴别撞击坑 标志之一。    南大王尔康教授在1993年发表了《太湖厥山岛发现震裂锥》在科学通报上。太湖厥山岛的震裂锥是在五通组石英砂岩上发现的,属于致密的岩石上的震裂锥。     在最初收集太湖陨石坑物证的时候,我就希望能找到震裂锥。但是我们收集证据的地方有露头的大多数是石灰岩,除了我们找到的不多的几窝有柯石英的石英砂滚石外。石灰岩属于软岩,虽然容易出现震裂锥,但是也容易被流水改变形态。太湖陨击至少有几千年的历史,因此,在裸露的石灰岩上是不大可能找到证据的。     我们在一些木炭上找到了震裂锥的痕迹,它们的方向与树木的年轮相切,但是植物的震裂锥作为陨击的证据还没有这样的先例。我们又在动物的遗骨上找到了震裂锥的痕迹,那些动物的遗骨的震裂锥像蘑菇背面的放射状的条纹,但是动物的遗骨同样没有作为震裂锥证据的先例。     在与李博方老师交流后,我们认识到陨石坑里宝贝多,于是我们把那些本来是地球岩石的,在太湖水下没有被扰动过的太湖水石,都收集了起来。     前一阵在准备布置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太湖陨石坑特有矿物展时,我在为太湖灵云石精心挑选作为陪衬的太湖水石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块小的水石上有特别的纹理,这不正是我一直要找的震裂锥吗?这真让人有蓦然回首的感觉。由于只找到了一块,我觉得作为一个大规模陨击事件的证据是远远不够的。我相信科学是可以不断重复的。     我们还有许多小的太湖水石没有来得及清理,于是我在清理过程中格外留意,虽然也找到一块小的石头上有震裂锥的纹理,但不太典型。我在浏览已经陈列的石头时,一块一半已成熔灰岩几乎融化的石头的摆放位置有些不太理想,我拿起了准备重放时,忽然发现这才是一块具有较强特征的震裂锥。     这些震裂锥的发现非常的偶然,但寻找震裂锥是我们一个刻意的过程,刻意的寻找、偶然的发现,这似乎是一种认识事物的规律。有了偶然发现的经验,我相信我们必然会找到更多的震裂锥的证据,让太湖陨击事件的证据链更加充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