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陨石网上看到有一种观点:除了铁陨石之外,在水下是没有陨石的,陨石在水里很快就会分解。 按照这种观点,太湖陨石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南大的那些专家教授是在瞎搞。还有一种观点是太湖就算是陨石坑,太湖那么大,在那么大的陨击事件中,天体早就在落地之前就爆炸汽化了。 太湖是陨石坑的观点,最早是上世纪五十年代苏联专家在看了新中国的地图后提出的;八十年代初美国的专家根据卫星图像再次提出了太湖是一个陨石坑;八十年代后期南大王尔康教授带队在太湖五十六个岛屿钻取了一百二十多份样本,找到了震裂锥,论文于2001年11月发表在《中国科学》D辑,题目是《太湖泥盆子基岩冲击变质卸载微裂隙的发现与意义》;2003年苏州奇石爱好者王来金、王家超先生在石湖清淤时发现了淤泥中的神秘石棍,揭开了太湖溅射物论证的序幕,南大王鹤年、谢志东、钱汉东教授在深入太湖实地调查,做了大量实验分析后,论文于2009年12月发表在《高校地质学报》,题目是《太湖冲击坑溅射物的发现及其意义》。 每次在论述我的观点时,都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将这些人和事提上一遍,实在因为我是外行,人微言轻,不提他们,我自己都觉得有些压不住阵脚,这就像有人一定要把和某些领导、权威人士的合影放在前面是一个道理。 我们从小就生活在苏州,在夏天游泳的时候,经常会碰到淤泥中的铁疙瘩,当时谁也不曾在意。2007年报纸上介绍了沛公(我们对王家超先生的尊称)发现的石湖石棍后,我问了几个身边的人,都说见过,不久有一位阿姨就将在鱼塘边捡到的小石棍送给了我。报纸上也多次报道了在太湖西山岛、三山岛发现水下“怪铁”的报道。2009年中央电视台科技之光栏目也有过一起专题节目“它们到底是什么?”说这些是表示在太湖流域,水下的溅射物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东西。 在这些溅射物中,有一种石英质的氧化程度低,上面的聚变双晶清晰可见;有一种90%以上菱铁矿成分的,氧化程度高。可是无论怎样的氧化,这些溅射物历经岁月的沧桑,在水下的淤泥里依然没有消失,由此可见陨石的重结晶物在水下都不曾消失,我们又何以判断陨石会在水下消失呢? 在中央电视台科技之光《它们到底是什么?》的节目中,他们请到的专家是中科院苏州纳米所的专家于昊,于专家在经过一番电子探针的检测后,得出了太湖溅射物是生物成因的科学论断。我们特意到纳米所找于专家鉴定,纳米所的工作人员告诉我们:他们所的检测不准的,于专家已经调离纳米所了。并推荐我们到物理系,说他们所的检测也是在那里做的。物理系的检测老师也不懂陨石,但那些检测的仪器是从国外进口的最先进的机器,当检测到柯石英成分时,检测老师不懂,我们也不懂。我们是在查遍了柯石英的资料后,才弄明白柯石英是在一种十分苛刻的高温高压条件下产生的,如果是地球的产物,它必须是板块俯冲到地下80到120公里处,并快速折返才有可能形成,而且它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藏在某些高硬度物质的包裹体内。也难怪我们在长沙遇到一个从安徽大别山来的人,他知道科学家在他家附近找到了柯石英,可是他始终无法看见柯石英到底是什么样的,在见到我们含有柯石英的样本后,他信心满满地要回去找柯石英。我们那时也不知道大别山的柯石英与我们的柯石英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产出,因此误导了别人。我们的柯石英是大型陨击的产物,最早就是在巴林杰陨石坑发现而被命名,它和朗斯代尔一样都是陨石坑特有的产物。 人们始终没有在巴林杰陨石坑找到陨石,在中国第一坑碗村同样也没有找到陨石,只是在下探到两百米的时候发现了柯石英,并由此确立了中国第一坑的存在。1908年的通古斯大爆炸,人们同样也没有找到陨石,最近科学家在通古斯爆炸中心的半碳化物质中发现了陨击特有的高温高压物质朗斯代尔。今年2月15日的车里雅宾斯克州的爆炸事件中,人们幸运地找到了它的残体,最大个的是在水下发现的,幸运的是它在水中没有解体,尽管它是那么地小,但它为陨击爆炸事件中有残体存在提供了确凿的证据。 综上所述,水底有陨石存在的可能,大规模陨击事件有残体存在的可能。 如果太湖陨石正式确立,将为这些可能添上浓彩重墨。 如果我的观点不正确,因此误导而影响到科学的进程,请您千万别相信我,我不会担负由此引起的任何法律责任,特此申明。 |